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伪】

初中二年级 发布于 2017-06-25 14:35:55 回帖: 1 | 评论: 1 | 查看: -

承接上文【皮壳何用】

皮壳之伪

——【小叙皮壳】之四


紫珑斋个人微信Zilongzhai01,原创不易,盗用必究!


    既然皮壳对于籽玉的价值影响深远,那么皮壳的作伪也必然成为了行业谋利的黑门,大量来自青海、俄罗斯甚至韩国的“移民”,通过伪造一张和田的“身份证”,就可以跻身“籽玉”的行列,待价而沽。


    苏州,是国内高品质籽玉的集散中心,苏州工的空灵秀美声名在外,这里有成熟的和田玉加工产业,包含了原石交易、切割、雕刻、打磨、销售与周边,其中也有着剑走偏锋的“黑科技”,随手发上两张照片:


    这是相王弄内随处可见的广告牌,玉器作伪已经明码标价,只需100元就可以伪造一处面积不大的假毛孔,假皮色则需要500-800元不等,作伪的师傅们凭本事吃饭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认真想一想,是谁要求作伪,又为了什么作伪,这样假皮假色的东西,做出来以后又要卖到哪里去,你手里的“籽”真的都是籽吗?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

 

    放眼原料市场上,像上图这样“红皮白肉”又满布“毛孔”的料子比比皆是,原料商对料子的产地语焉不详,但是听一听不足行情价20%的开价,就能明白这料子的来路不正,它们大多是老坑俄料或巴沙料仿籽。


    上图这样的一套俄料手镯,作伪技术不算高明,有些经验的玉友能一眼识破,但就是这样的东西,曾见过有玉商号称“绝世珍品、红皮羊脂”,叫价800万元。


    微距镜头下,高仿籽料也有着完备的“毛孔”和“皮色”,如果不是长期接触籽玉,只是凭借网帖上的理论按图索骥的话,会感觉这样的皮色和毛孔也符合自然特征,迷惑性很大。


    开诚布公地讲,如今皮壳的作伪技术已经被攻克,假毛孔能够做成比真毛孔都要真的“正确答案”,所以不要仅凭皮壳就断定一块玉石的产地,辨玉最重要的还是光感,同时结合皮壳、皮色、结构等因素综合考量。以上二图,都是作伪水平较高的俄料仿籽,只靠观察毛孔,有谁能拍着胸脯说一眼假呢?


    关于皮壳的作伪,大致有四种方式,各种作伪手段也都是秘不示人的技巧,紫珑斋根据自身所见和行业所知,由初级向高级为玉友们做一介绍。


1

机器捣凿。

    即上横机用工具捣出一个个“洞眼”来模仿皮壳上的坑洼,然后再进行打磨修整让假皮壳看上去尽量自然,然而这是最初级的皮壳作伪办法,人工捣出来的“毛孔”粗大呆板,稍有常识的玉友都能够一眼辨识,上图是和田巴扎上的两个假籽,凿出假毛孔后又粗劣地染了色,料子像极了被炮仗崩过的土豆,让人看了很是尴尬。


2

酸蚀。

    用强酸一类的化学药水涂抹在磨好形状的假籽表面,腐蚀出斑驳不一的凹陷,即可冒充籽玉的皮壳,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作伪方法,常常结合着做假皮色使用,如上图所示,酸蚀出来的皮壳有如灼伤过的皮肤,有一种病态、不自然的感觉。


3

滚筒。

    将修好大型的料子放入滚筒,再加入一些金属、细沙、水,和硬度较高的碎石辅料,让滚筒持续快速滚动,一定时间之后就可得到我们常听说的“滚筒料”。滚筒是皮壳作伪中比较主流的方式,它“半自然”地模拟了籽玉的发育过程,滚动过程中辅料可以磨去修型时生硬的棱角,也可以让玉石在磕磕碰碰中形成“毛孔”。然而即便原理正确,但人为加速得来的“皮壳”终究不是大自然的作品,如上图这样的滚筒料,虽也具有高低不平的凹坑,但依然缺乏自然的韵味。


4

喷砂。

    用喷砂机在修好型的玉料表面反复喷射,由于喷出磨料对玉石表面的冲击和切削作用,会留下均匀而细密的坑点,这种坑点就被用来冒充籽玉的皮壳。喷砂也是比较常用的皮壳作伪技术,近些年还被用在戈壁料的造假上,如上图,喷出来的“毛孔”细密有余而灵气不足。


   此外,还有一种“3D打印毛孔”的说法,这一段时间被炒的很火,玉友们也非常担心,我咨询过一些专研皮壳作伪和电脑雕刻的师傅,并没有人了解所谓的“3D打印”究竟是什么,身边从事雕刻工作的师傅们也不清楚“打印”出来的毛孔究竟是什么样,从操作层面也无法理解实现玉石“打印”的技术是什么,所以欢迎玉友们拿出 “打印毛孔”的实证来共同学习,这里紫珑斋就不做人云亦云的赘述。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了一探皮壳作伪的究竟,紫珑斋特地准备了一块俄料,请一位专业做假毛孔的师傅一展“身手”。如上图,一块修磨好的俄料,表面只有切割时工具留下的毛糙,经过造假师傅数小时的隐秘“劳动”,这块俄料变身为如下的样子:


    在微距镜头下,如箭头所示,俄料的表面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凹坑,对多数玉友来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是接触籽玉较多的玉友还是能够从中感觉到毛孔的粗大干涩,在我的要求下,造假师傅表示将拿出杀手锏,将皮壳作伪进行到底,又是一阵隐秘的“劳作”之后,这块俄料升级成如下样子:


    根据我的要求,师傅在红线的右侧做上了“等级”更高的假毛孔,可以看出,新做的假毛孔比之前的更加细密逼真,皮壳也更具有润泽感了。


    细看之下,能够发现新旧两次的假皮壳之间有着隐隐的分界线,如上图箭头所指,左侧的旧皮壳相对干涩,右侧的新皮壳则相当逼真了。雕刻成品的时候,如果只保留一点点假毛孔,再把那块皮色磨薄,整件东西就会成为肉白皮俏并且持有籽料“身份证”的毒药。


    这次体验皮壳作伪花费100元,造假师傅对于作伪的手法却三缄其口,问起来只是含糊地说“用电脑”做的,在我的反复打探之下,师傅才透露了一点作伪的信息:他制作假毛孔,是将喷砂、机器修整等几道工序反复使用。


    事实上,那些几可乱真的高仿“籽料”,都是将上述四种作伪手段的综合运用,先上机器将俄料切割、修大型,然后放到滚筒中滚上一阵,拿出来看看哪里形状不太自然,就再上机器修整,之后再滚,滚筒过程中辅料也是由粗到细,由大到小,滚得差不多了之后再拿出来用喷砂机喷毛孔,所喷磨料也会根据需要调整大小,反复喷过几次,待假皮壳相当逼真之后,再做个假皮子,一套造假流程算才是完成了。


    制造高仿料的师傅都是长期接触籽料的从业者,他们对于籽料的形状、线条、皮壳特征了然于胸,为求效果逼真,一块十多公斤的俄料经过反复滚、磨、修、喷之后,最终可能只剩下五六公斤,但是所有的特征都比籽料还“籽料”,这样的东西如果看得匆忙又被捡漏儿心态冲昏了头脑,再有经验的高手也会打眼。


    高仿籽料有特定的人制作原料,也有特定的工作室采购雕刻,还有特定的玉商经营销售,整个产业链上的人心知肚明,而很多初涉和田玉的朋友容易被这样白度好皮色美价格低的东西吸引,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捡到了宝,却自此踏入了假料子的误区,因为看惯了假料子的白度,就再也无法接受真籽玉的青白,认准了假料子的低廉,就再也无法接受真籽玉的昂贵。


    皮壳作伪,请君明辨。


下文待续【皮壳之鉴】



以上文字、图片均为·紫珑斋·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紫珑斋玉艺工作室

微信:Zilongzhai01

紫珑斋,用心琢真玉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3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高中三年级

学习了!谢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