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何来】

初中二年级 发布于 2017-06-23 14:08:12 回帖: 6 | 评论: 6 | 查看: -

紫珑斋原创,转载须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想要系统地了解籽玉皮壳,最首要的便是弄明白皮壳是怎样形成的,一言以概之:皮壳,是自然力打磨下,玉石结晶流失的结果。有关“结晶流失”,可看下图:


以上两图,都是天然的籽玉皮壳,可以看到在玉石表面都有着不规律的斑点状凹陷,这种凹陷就是在河水冲刷和卵石碰撞之下,玉质结晶的流失,原本完整紧实的玉石,被磕碰侵蚀,有的地方被掏空、冲走,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凹陷,就成为了皮壳上的毛孔。

到古镇、老街旅游过的朋友,一定对当地的石板路印象深刻,原本平滑的青石板在积年累月的人力踩踏下,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凹坑,这石板的皮壳与籽玉皮壳在形成原理上是共通的,都是自身质地与外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皮壳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1

内因。

即籽玉自身玉质的情况,如细度、交织度等,在外因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玉质情况决定了皮壳粗细深浅的不同样貌


如上图所示,同一块籽玉上,上下两部分的玉质有所差别,上端玉质疏松,下端玉质细腻,所以在同样的形成条件下,皮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是玉质细腻的底部,可见凹坑浅而细小,也就是说在相同外力作用下,玉质细腻的部分,结晶的流失程度较低。


这是玉质疏松的顶部,可见凹坑深而粗大,即相同外力作用下,玉质疏松的部分,结晶的流失程度较高。


2

外因。

籽玉形成环境的情况,如水流的缓急、与卵石发生碰撞的频次、河床矿物质的构成等,在内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形成环境,决定了皮壳的不同样貌。


如上图所示,同一块籽玉,整体上玉质均匀,细度、交织度没有明显差异,在玉龙河的漫长岁月里,底部挂皮色的部分,应当是籽玉的“阴面”——即大多数时间埋入河床泥土的一面,顶端没有皮色的部分,则是面向流水的“阳面”。

这是底部皮壳的微距照片,凹坑深且粗大,可以理解的是,此“阴面”长期向下接触泥土,受矿物质侵蚀相对严重,接受水流打磨的程度也比较低,所以保留着相对粗犷的皮壳,其皮色的附着也因此较重。



这是顶部的皮壳,其“毛孔”的细小缜密一目了然,这一“阳面”所受水流打磨较多,受矿物质侵蚀的程度较低,所以形成了相对平滑细腻的皮壳,皮色也相对淡了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外因可以改变内因,比如矿物质对“阴面”的不断侵蚀,也会改变籽玉的玉质;内因同样可以影响外因,比如一块玉质致密的籽玉,因其自身极佳的密度,没有在玉龙河水的冲刷下消损克数体积,块度较大的它逐渐被淤泥覆盖包裹,它的形成环境就发生了转变,也必将影响皮壳的样貌。

内外因的交互作用,共同造就了籽玉的皮壳,理解了皮壳的形成原因,也就理解了皮壳的多样性,关于多样性后文会逐一详述,下文我们先聊一聊研究皮壳到底有什么用。

下文待续【皮壳何用】

紫珑斋原创,微信Zilongzhai01,转载须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10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楼主
2楼
初中二年级 微信Zilongzhai01,淘宝店:紫珑斋

🙏🏼

3楼
高中二年级

发人深思,好文

4楼
高中一年级 🐠:Janneruru
好帖要顶
5楼
初中三年级

好帖,好好学习😊

6楼
三级教授 天尊
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