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名实不符消费者有苦难言 亟须正本清源

小学二年级 发布于 2010-04-05 13:41:01 回帖: 5 | 评论: 0 | 查看: -
《山子》(俄碧) 和田玉爱好者刘女士拿来一件玉石手把件求鉴,笔者告诉她这是韩玉,她诧异地说:“我有正规的鉴定证书(如图1),上面明确写有‘和田玉花件’”,怎么成韩玉了呢?”——无语;因研究需要,近日在广州华林玉器街花2000元买了一件加拿大碧玉(加碧)手镯,所配证书中的饰品名称竟是“和田玉手镯”(如图2)。——惊愕;闲暇之余,游逛和田玉经营店或高档商店时,看到柜台中形形色色的俄料、青海料等玉器的商品标示牌上写的都是“和田玉”,如问起产地,多数经营者会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这就是新疆和田玉,价格不菲。如果出高价购买,那你就上当了,而且还没地方说理去,因为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这些玉器的的确确都叫“和田玉”。——无奈! 可是,用资深宝玉石鉴定评估专家、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丘志力教授的话说,“任何‘标准’都是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条件下的产物,严格来说,一定存在某种缺陷!”而有些无良商人在和田玉的收藏持续升温、市场价格一再创出新高的今天,钻国家标准的空子,高价销售所谓的新疆和田玉,名正言顺地蒙骗消费者,牟取暴利。所以,本报“博雅”版面连续推出《收藏和田玉当心有“李鬼”》、《和田玉,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等“打假篇”、“辨别篇”后,应读者之邀,再次刊登“警示篇”——《和田玉名实不符消费者有苦难言》,请中山大学教授邱志力、知名玉学者王春云、原于阗县玉石矿矿长柯长林等相关专家出谋划策,以防消费者“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的事儿再度发生。 玉器的鉴定证书既是诚信的载体,寄托着消费者的期望,同时也是无良商人欺骗消费者的最直接的“挡箭牌”。就和田玉而言,眼下的商业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大同小异,如检验结果或饰品名称一栏填“和田玉xx”、折射率栏填“1.61(点测)”、放大检查栏填“纤维交织结构”等,满纸不见产地的影踪。这是为什么?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size=+0] [b] 国家标准存在缺陷 但商家有解释义务[/b] 记者: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鉴定(评估)中心系权威检测评估机构,那么在为俄料、青海料、加碧、韩料等主要成分是透闪石的玉石出鉴定证书时,是不是也像其他检测机构一样抛开产地而给出“和田玉”的结论? 丘志力:我们一般不对外出具和田玉的“商业性”鉴定证书。原因是我们是科研鉴定机构,对产地要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时才会考虑。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普适性的“和田玉”的产地特征没有能完全揭示;在当前的国家标准中,“和田玉”确实没有产地的含义。 记者:作为资深宝玉石鉴定评估专家,您觉着“去产地”的“和田玉”检测结论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丘志力:影响是双重的:其一是让部分的消费者获得某种消费的“满足”,特别是特定目的的消费者;其二是对于一些真正想买到特定产地玉器的人和完全不了解国家标准的人可能会产生某种误导,但是销售者有解释的义务。 记者:很多人之所以热衷于收藏和田玉,不仅是因为其玉质上乘,更重要的是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因素浸淫其中,那么鉴定机构在检测玉石时可否依据具体数据或借助其他手段(譬如同位素)给出产地? 丘志力:除非特别的样品,一般情况下目前还难以进行确切的软玉(闪石玉)产地鉴定。同位素等高技术手段不是一般的鉴定机构所能拥有和使用的,商业性鉴定一般也不可能支付相关的分析费用。 记者:有媒体这样描述当下和田玉市场的混乱局面:“软玉”不被认可,“闪石玉”无人理睬,“昆仑玉”节外生枝,“新标准”再次登场。显而易见,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国家标准有空子可钻。您曾参与国家标准的制订、修改,有何建议让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的命名既尊重历史文化,又有科学性和概括性,并能与世界接轨? 丘志力:从目前的情况看,要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还为时尚早,主要是有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宝玉石研究鉴定中心也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任何“标准”都是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条件下的产物,严格来说,一定存在某种缺陷! 洋玉取个中国名老外可能不认可 “去产地”检测结论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世界各地的透闪石玉都可扛着“和田玉”这面大旗,名正言顺地在中国玉器市场上出现,如商家再不履行解释义务的话,那消费者可就“在劫难逃”了。难道真的没有既和情又合法的解决措施吗? 记者:有些商业鉴定机构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通过测定透闪石的含量给出某种玉石是否是“和田玉”的结论,您觉着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王春云:显然不合理!俄料、韩料、美国怀俄明料以及澳大利亚科韦尔料等闪石玉都有白色到青色软玉的品种,如果都被中国的商业机构给加上“和田玉”的帽子,估计上述国家的专家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和田玉”概念不是科学名词,不是科学家首次给出的命名,不具有科学名词的权威性,所以不大可能被上述国家所认可。 那么,描述和田玉类的科学名词是什么呢?是nephrite,这是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于1846年完成的科学研究中首次给出的矿物名,后来在日文中被翻译为“软玉”,并于1921年传入中国。但玉实际上是符合玉德的矿物集合体――岩石类,那么西方国家以主导组成矿物名来命名一种岩石必然会产生名称混乱。本人1992年发表的论文《玉的概念、命名、种属与分类》提出以“主导组成矿物+玉(jade)”的二名法命名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和田玉的科学种名为透闪石玉、nephrite jade或者tremolite jade,其科学族名为闪石玉、amphibole jade。让我欣慰的是,该命名方法已经为美、加、日、韩、瑞、澳、新等很多西方国家学者所采用。 记者:事实上,诸多检测机构这些年来一直把俄料、青海料、加碧、韩料等含透闪石成分的玉石都统称为“和田玉”,而商家也名正言顺地销售这些“和田玉”。时至和田玉价格飙升的今日,这种名称上的混乱致使更多的消费者吃亏上当,买卖双方对簿公堂的现象也屡有发生。作为国际知名玉学者,您如何评判这种发人深思的现象? 王春云:当玉的命名成为一个学术问题时,那便只有学者才能解决。检测机构、商家或者行业协会如果也想来为此作出“贡献”的话,那首当其冲的是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认真参考前人学者的学术贡献,后人更不能从各种利益角度出发来“为所欲为”。“和田玉”概念之所以产生名实不符的现象,其实质是因为命名者不懂玉的命名的学术,不尊重玉的命名的学术规则。 “和田玉”称谓笼统亟须正本清源 记者:“和田玉”这一笼统的称谓让不少商家打了擦边球,而受害的却是和田玉爱好者,这样下去无疑会冲击处于价格回归期的和田玉,更对延绵了数千年的和田玉文化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局面应如何扭转? 王春云:“和田玉”概念是到了该正本清源、回归其产地和成因的特指含义的时候了。和田玉,包括其中的白玉品种,一直是中国收藏界的宠儿。尤其是白色软玉中的极品――羊脂白玉,更是被收藏家视为可望而难及的尊荣。如果让世界其他地方所产的、品质难以望其项背的白玉也冠上“和田玉”的大名,势必会造成收藏界的混乱。 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宝石手册》所强调的:在珠宝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珠宝原产地,在珠宝实验鉴定报告中不必说明宝石的原产地,和田玉的商业检测报告不应指示或者说明其产地,更不能人为地去规定或者以权力的名义去强行剥夺“和田玉”名词所指示的产地意义。对于软玉产地(新疆昆仑山)的看重是收藏界的事,相信收藏界能根据和田玉的产地和成因所赋予的一切指纹特征自己(或者借助科学家的力量)去研究、辨别和收藏,但辨别产地却不是鉴定界的职责,诚如邱教授所言,可能也不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正如国际藏家热衷于收藏缅甸红宝石一样,但是“缅甸红宝石”并不是科学名词,“红宝石”才是,而且国际上也没有鉴定机构会特别标注一颗红宝石为缅甸所产。 总之,鉴定界和收藏界必须各守其责,才能维护和田玉在收藏圈中的崇高地位,也才能更好地传播已经延绵了数千年的和田玉文化。 结语: 既然“要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还为时尚早”,那我们就听听从事和田玉开采十四年、曾任于阗县玉石矿矿长的专家柯长林(绰号“柯大侠”)的意见。“柯大侠”告诫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弄懂以后再下手,或找高手做参谋;不要有拣漏心理,因为现在不同于前些年,人们都很聪明,一分价钱一分货;经验不足的人,要买一目了然的好玉,这样大不了买贵,但不会买错;皮包玉或石包玉是奇玉,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常说的神仙难断的寸玉就是指这一类,所以风险很大,别轻易下手。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1楼
助理研究员
哇哦,看来现在收一个真正的和田玉太难了呀
2楼
大学三年级
和田玉,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
4楼
大学二年级
很难理解,难呀
5楼
婴儿
假冒和田玉,确实比新疆和田玉漂亮,也便宜。 即使是检验部门,心理也清楚,新疆和田玉的价值最高。但是,模糊产地概念,检验部门、销售商,是最大的受益者。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青海、俄料、韩国等,站在人前,骄傲地说,我们是自己,不懈于跟新疆和田玉为伍,不甘心冒充人家活着。 我还有希望看到这一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