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美硕士儿子长文控诉”的父亲:照着书来还是没有教育好

初中二年级 发布于 2018-01-31 15:25:46 回帖: 19 | 评论: 8 | 查看: -

    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其成长历程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话说到一半,王父的声音突然变小了,眼泪滚滚而出。再次面对记者,在谈论儿子王猛(化名)的过往时,他没能控制住情绪。
    他说,当初儿子寄回心理诊断报告后,他“不以为然”的回信并非对儿子的忽视,儿子在外地,他鞭长莫及,“只能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甚至在儿子选择决裂时,他也只要儿子觉得好,就行。
    他反思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过于乐观和自信”,认为很多事情在多年后都会过去,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他也困惑,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呢?
感受
担心儿子其他交际圈受到影响

    1月29日晚,下班回家的王父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才睡去。他一页页浏览着网络上网友们关于王猛报道的留言,希望了解儿子的“控诉”在网友心中的看法。网友会说什么,他心里早有预判,“理性的,感性的,说他有问题的,说父母有问题,或者表达自己也有类似经历的……”
    其实,白天上班的时候,单位一个年轻同事就曾在他面前讨论儿子的新闻——北大的留美研究生,12年春节都不回家,还拉黑了父母,这有些不像话了,不管怎么说,父母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啊。听了同事的话,他并未多言。
    回到家后,王母也开始说起这件事,因为家里亲戚给自己转来了报道的链接,她觉得这让她很没有脸面。她有些搞不懂儿子到底是要干嘛。王父在一旁安慰,“有啥呢,豁达一些,何必在意这些。”
    看了网友的评论,王父也有自己的感受。“一是要表达感谢,感谢网友们的关注,让这件家事有了社会讨论意义,当然包括网友对我们关系的关心。”他说,“也有感动,比如网友提到的,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是说替孩子把什么事都办了后他就会感激你,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只是自己盲目自信了。”
    他也有担心。王父认为,儿子性格里带着偏执,情绪也容易在起伏中发生变化,除了父母这里,他担心儿子在其他圈子中的交际也受到影响。
落泪
乞求苍天还儿子一个健康心灵

    王猛和记者联系时,极少用打电话或者微信的方式,他优先选择是通过发邮件,哪怕只是发一张图片。王父说,他们从小教育王猛的方式没有打骂,而是当年很流行的一个方式:“谈话”。只要王猛犯了错,他就会告诉儿子,晚上或者明天什么时间要跟他“谈话”。
    “大概从他2岁的时候开始吧,我们就用这种方式跟他沟通。他知道谈话意味着他可能犯了错,父母要跟他分析一下某件事情。即使我们轻描淡写地聊天,他也会一直恐慌。在谈话之前,可能一天都在处于恐惧之中。”长此以往,王猛和父母似乎习惯了多用邮件沟通的方式,平静、克制又可以进行深思熟虑。
    也有情绪爆发的时候,比如王猛发来决裂信的那天。王父说他回信中也几乎“骂人了”,但他又经过慎重考虑,仔细看了想了儿子发来的每一句话,在之后的信件中,语气缓和了许多,甚至同意儿子提出的“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见面、不交往)。“我当时真是含着泪写的回信,我只能乞求苍天……”话说到一半,王父的声音突然变小了,眼泪滚滚而出,“我只能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在王猛的文字里,当年在寄回自己的心理诊断报告时,父亲显得不以为然的回应让他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愤怒。的确,回信里,王父一方面接受儿子可能“生病了”的事实,但也对国外专家的诊断表达了质疑。但王猛可能并不知道,看似“冷漠”的父亲其实对儿子的心理问题已经上了心。
    他下载了大量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电子书,希望了解儿子的病情,甚至了解了很多对心理恢复有帮助的食物。怕刺激儿子,在儿子选择决裂的那刻,他选择了接受。当时儿子想要决裂的一个理由是,曾经的诊断建议提到要切断曾经对他造成伤害的家人和环境。“如果这样可以让他快乐,也好。”说完,王父的眼泪落下,五味杂陈。
思考
哪来“早知道” 又怎么会“早知道”?

    提及重新思考和儿子为何走到如今这个地步时,王父承认忽略孩子先天特点是他们很大的失误。在这个失误之下,导致一连串忽视孩子情绪的行为发生。“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顾及重视王猛的先天特点,的确是我们父母的问题。”
    王父说,以前总觉得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生气、愤怒都无大碍,过几天就会好的,孩子也许就忘了。但没想到儿子会一直记着,这也是他反思自己的另一个方面,盲目自信和乐观。
    “我想他生几天气、嘟囔几天嘴,这事就过去了。如果早知道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那绝对不会那样做。但哪来‘早知道’呢?又怎么会‘早知道’?”说到此,王父有些无奈,他觉得没有一本书、一套理论会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问题讲解全面,每个孩子和家庭情况都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教育到底。那至于应该怎么做,现在看来,孩子已经三十而立了,也无法再对他进行塑造。
    王猛30岁生日那天,虽然当时他已宣告和父母决裂,但王父仍给儿子郑重地写了封邮件,祝他生日快乐,也恭喜他三十而立。“我不认为和父母关系僵化了,就是他人生的一个失败。这可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随着逐渐淡化,这件事在他心中占的比重会更小。”面对儿子的决绝,王父说自己只能接受,反而更担心儿子如何跟同事、朋友相处,会不会把跟父母的相处方式也用在其他人身上。不能通话、见面,甚至邮件也不回复后,王父和妻子只能远远地担忧,担忧儿子是否会在事业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没有了跟父母倾诉的途径,儿子会怎么排解和调整自己。
困惑
“过于关爱”和“放手”如何平衡?

    去年国庆,王父给儿子发去了一封邮件,期望能够跟儿子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那次,儿子回复了邮件,“我喜欢的话题知道该给谁说”。尽管言语依然带着强烈的情绪,也似乎并不悦耳,但王父觉得这或许可能是一个重新恢复联系的机会。
    然而,儿子很快就泼了冷水,“你别以为我回复了邮件就能怎么着。”怕刺激到儿子,王父没再强求,“但至少从侧面知道了他的状况。”
    其实,这也是王父的一种困惑。“再次的问候,或许会让他觉得又要怎么怎么样了,但不问候,感觉又是另一面真的不管不问。”王父觉得,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上并不那么容易达到平衡,“也没有一个标准。”
    “怎样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是大部分人没有关注和思考的,也是做父母做子女都难把握的。”王父说,“就是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容易相互掩盖,过于关爱后势必难以放手,放手后又容易让孩子觉得不够爱,就像他(王猛)这件事上。”再者,“同一个孩子换一个父母,或者同一个父母换一个孩子还会怎么样呢?”
    王父说,自己在儿子出生前,就已经研究和了解一些胎教方面的东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有阅读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很前卫的了,作为父母并非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可现实是,“照着书来还是没有教育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最近在朋友圈流行的游戏《旅行青蛙》就可以带给父母一些启示。“就像游戏中一样,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为青蛙收割三叶草,让它能远行,至于它会到哪里,好久回来,会带回什么礼物,交什么朋友都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
    “现实中的孩子就像那个青蛙一样,它会自己吃饭、看书、写日记、睡觉,但你都只能看着。“傅艳说,“其实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地鼓掌就行了。”
(原题为:《成都商报再访当事人父亲 浏览网友评论至凌晨 落泪盼儿心灵健康》)

被“留美硕士儿子长文控诉”的父亲:照着书来还是没有教育好_育教亲子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9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辅导员 大王

叛家判国的节奏吧,有才无德是毒品

2楼
解元 庸庸碌碌 平平安安

王父说,以前总觉得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生气、愤怒都无大碍,过几天就会好的,孩子也许就忘了。


凭什么会忘了?

实施伤害的一方或许容易忘,被伤害的一方当然很难忘

2楼

或许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独立的“别人”去对待,可能这亲子关系会更好吧…大概

3楼
童生
父母在他的成长教育中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自己的自我调适能力是不是也有相当的问题呢?毕竟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成长,终其一生。
4楼
二级助教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5楼
书生

一次两次也许会忘,成长过程中一直持续压抑中啊!,做父母的引以为戒吧!

6楼
初中一年级

      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又凭什么要求父母做到好的极致?喔,是,你的父母在你的青少年时期带给你的都是痛苦,那你切断联系就罢,除此以外还想怎样,难道要父母去坐牢吗?国家也没有教育不当(不包括体罚)就要坐牢的法律(要是有这条法律谁还敢生孩子?)。父母也都已经认了,甚至都没有要求你来赡养。生你养你供你读书,但养你的过程中没让你满意,在我看来是可以扯平了。合则聚不合则散,但那万字长文看下来通篇充满了“我要你们道歉,给我下个跪我就再考虑考虑要不要恢复联系。。。。。”,搞不懂哪来那么大的脸?而且恐怕他的父母早就在邮件中多次道歉了。

       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全归疚于父母,自己难道就没有一点错?父母找人在外地照看你,你看不上就不联系好了,甚至拉黑人家就好了,却偏偏要一直纠缠,最后还要发去一封绝交信?那个被托付的人简直黑人问号脸吧。

       再换个角度看,他的父母是有问题,那难道四周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同学,老师,校长,包括外地的朋友也都有问题?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跟作者能相处好么?所以问题到底出在谁身上?

7楼
博士

我觉得这是70后或者80后具备了00后的思想啊~~

我跟我爹妈生气斗个嘴,我爹能发老大火,就这我还觉得我们一家人呢,我一个人读书就业,恨不得爹妈给我找个当地亲朋关照一下

8楼
助理研究员
每个人个性不同。父母有错,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这种结果是多方面的。
9楼
博士后
当父母是个技术活啊。。。
10楼
研究生一年级 咸鱼:风静静的送01(风外玉雕天地)

一声叹息,很多父母是按照自己意志去塑造小孩,这个极端了就会那种结果,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一种空间,跟老外的教育模式借鉴还是有必要,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有利的方面,两分看吧,用有益的,去不好的。。。

11楼
大学三年级

50后的大学生........ 被一个普通人控制,和被一个逻辑慎密、思维严谨、精明强干的人控制,是不一样的............ 我爸骂人从来没有一句脏字,但一句话可以让你难过半天,做的事一步二步三步全部考虑周全让你不得不顺从。还好就生我一个,否则太上皇大人是有得折腾了。

12楼
博士 小尾巴(◐‿◑)

同事的亲戚,对孩子实行军事化管理,精确到放学回来路上的时间。后来孩子跳楼了…… 再后来,又生了一个,现在不敢那样逼孩子了

13楼
小学五年级 好奇宝宝一枚

我觉得这种因果很奇妙。。。我老爸老妈都是军官,那小暴脾气,打我不出鼻血都不带停的,连环巴掌还得男女混合双打,管教之严格令人发指,反正我朋友一般去我家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感觉我爸审视的目光导致家庭低气压严重。。。不过,我好像天性憨皮厚脸。。。于是现在变成了一个逗比。。。一家人吵闹不断,但总体节奏还可以🐻。从我大学后,他们脾气性格日渐温和,一直到现在我都订婚准备结婚了,他们也变成了逗比。。。我感觉交流在家庭中很重要吧,这家人虽然也有谈心,但不走心太克制,有时候爆发出来哭喊打闹,反而比压抑理性的谈话要有利于身心健康。

14楼
研究生二年级

养不教父之过,时代不同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能把孩子当作游戏的小号来练。。。

15楼
初中三年级

父母问题相当之大,父母的控制欲和对他内心需求的无视造成了他现在的人格缺陷。有这种体会所以能理解他的痛苦。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很大的疙瘩,造成这个疙瘩的人就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向他们一次又一次求助却又被一次又一次的无视,这种感觉就像溺水一样,明明只要拉一把就可以得救,那个能拉你一把的人却无动于衷还在一边看得有滋有味,让人绝望。

但是这个人与其说是和父母过不去,不如说是在和自己的人格缺陷过不去。所以他才去读心理学的研,这其实是他试着救赎自己。但这个路是不是一条正确的路,不得而知,毕竟就算了解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把获得圆满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也是不现实的。放过自己多好呢。

16楼
大学三年级

记得看过一部片子,双胞胎被不同的家庭收养,有好、有坏的,最后出来的结果却没多大区别,大同小异。怎么还在这里纠结。自己把钱存好,出去旅游什么的。告诉小孩,我是爱你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去爱。等到动不了,他有心来看你,没心也无所谓,这事也强求不来。

17楼
初中三年级

我觉得那种思想谈话比打打骂骂更加可怕

18楼
大学四年级 不出闲置,谢谢

我个人觉得这对父母和儿子都是可怜人,但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儿子应该多想想父母的好,毕竟有养育之恩。

父母也是之前没有尊重儿子的尊严,他儿子列举的那个导游让他和两个姑娘睡一间的事情确实父母处理很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