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中国父母,精神上尚未断奶

初中二年级 发布于 2017-04-20 14:18:24 回帖: 18 | 评论: 4 | 查看: -

     一则被划入“养老话题”的新闻在最近引发热议。新闻报道的大致内容是:一对在深圳打拼多年的夫妇,10年前卖房(实际为大房换小房)筹钱送女儿去美国留学,不想女儿在美国完成了求学就业嫁人一条龙,这让尚在国内的父母很不满。他们担心独生女远在美国,自己的老年生活将会十分凄惨。为此,父亲曾用“断绝父女关系”作为要挟,但最终也没能说服女儿回国。

     热门的观点并不难预料,认为父母使用“亲情绑架”的不在少数,指摘女儿不孝,甚至骂其“白眼狼”的人也有。但总的来说,还是独生子女政策最不容忽视。要是这对夫妇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这位女儿也就不至于完全由一个人承担父母的爱、寄托和压力。在我身边,独生子女被“亲情绑架”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有部分人的确放弃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看到这则新闻,我对这对夫妇的话总感觉特别“熟悉”。仔细回忆,类似的话我也听母亲说过。一次闲聊中,我跟母亲提到,不排除以后移民其他国家生活的可能性,我调侃道:“也许你可以做美国人的奶奶。”结果,母亲当下给了我一句:“那你这个儿子我就等于白生了。”这对夫妇生活在深圳,我的母亲生活在江南一个小镇,但他们对于移民生活的想象,基本还定格在恐惧上。

     新闻中的这对夫妇,算年纪应该属于50末,这一代中国人以勤劳踏实肯干著称。作为父母的他们,即便完成了个人身份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变化,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白手起家。比如结婚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房子;照顾我们的时候,没有老人协助;工作上更是经历了各种动荡。应该说,他们目睹和体验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他们理应属于格外独立的一代。

     但实际情况却可能刚刚相反,这一代父母普遍任劳任怨,但在精神上却找不到独立的痕迹。要么在集体舞蹈中获得社会认同,要么在家庭秩序里找到肯定,仅仅作为一个个体,他们无法应对这个流动的社会。

     他们普遍拥有不可挑战的国家概念,认为“国家干部”“国家饭”“国家队”等只要跟国家沾边的东西,都是稳固的、高贵的。与此同时,他们缺乏全球视野,看待国际局势也躲在国家概念背后,看待全球移民也近乎本能地排斥,即使出国旅行,最后也会说一句“还是中国好”。

     深圳的这对夫妇,他们对女儿留在美国的所产生的焦虑,实际上存在双重意涵。第一层是女儿不在身边,第二层是女儿不在中国。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具象,更能刺激出他们不安的情绪。

     在他们的世界里,人生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国家”这个框架下进行的,住房、就业、教育、看病、养老,五大核心问题依赖的都是国家。一旦脱离目前这个国家,他们就变得不知所措。那位威胁“断绝父女关系”的父亲,因为自己和女儿分属于不同国家,而变得无法接受。

     成人看似十分果决的行为,往往是其婴幼儿时期心智模式的投射。例如,刚出生的宝宝,他们之所以每个1-2小时就要吸吮一次乳头,除了进食,同时也在检查父母亲是否在身边,以便获得保护。

     但这种心智模式会在4-6个月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4-6个月的宝宝会开始出现“物体恒存”的意识。什么是物体恒存,简单地说,就是宝宝虽然没有看到妈妈,但也相信妈妈就在附近,从而实现自我安慰。为了培养宝宝的“物体恒存”意识,父母需要更孩子做一些类似躲猫猫的游戏,通过“消失-出现”来告诉宝宝,爸爸妈妈一直在。久而久之,父母可以离开孩子的时间可以更长,父母和孩子彼此都变得更加独立。

     深圳的这对父母,在女儿去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母亲每天都要给女儿打3次电话,父亲则一直默默翻阅与女儿来往的邮件。这些举动一方面展示出家庭内部的亲密氛围,但另一方面也显露出父母并没有“物体恒存”的意识。如同婴儿不断检查父母是否在身边一样,父母对待女儿“出国”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分离焦虑”,需要不断获得确认。

                    

     那些白天见不到父母的小宝宝,晚上常常会特别依赖父母亲(主要是母亲),甚至会一再推迟自己睡觉的时间,这里的原因就是分离焦虑。类似的,比小宝宝更具有主动性和权力的年迈父母,则试图通过“要求女儿回到身边”来缓解自己的分离焦虑。此外,还有大量发生在中国家庭内的案例,譬如在家乡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父母,为了把子女留在自己身边,又是帮忙找工作,又是帮忙买房,还拼了命找寻相亲对象。这种“包办行为”,也是为了缓解分离焦虑。

     50后的父母不是一岁或几个月的婴儿,但就精神层面而言,他们都处于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唯一的区别在于,婴儿用哭声吸引父母的关注,而父母不仅用哭声,还用愤怒要求孩子。无论是为女儿留学而卖房,还是威胁断绝亲情关系,还是哀叹自己如何养老,他们都把付出、爱、悲伤和愤怒当成了工具,作为缓解自身分离焦虑的手段在用。

     缺乏包容、理解和宽广视野的爱,即使看起来十分无私,但事实上也十分自私。因为只有对方按照你的意愿生活,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这种行为状态,套用历史学家孙隆基在《未断奶的民族》中的一个概念,即“母胎化”。从祖国母亲崇拜,到反对子女移民,背后的心智模式如出一辙,都属于在精神上没有真正断奶。

     最后值得补充的是,回到个案,深圳的这对夫妇其实十分幸运。假如他们愿意,卖掉深圳70平的小两房,可以在美国买到面积大五倍、价格还会更低的别墅。只要定居在华人社区,他们也不用太担心语言、生活问题。但观念从来是最大的敌人,留在美国的女儿不是养老的障碍,美国女婿更不是。遗憾的是,要转变他们的观念,却比登天还难。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32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博士后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2楼
巨婴,再去好好翻翻这本书
3楼
辅导员
送孩子出国就该想到养老问题了。
4楼
研究生二年级

这个真不怨中国父母,政府有点钱不是吃喝玩乐,就是买美国国债,前几天,非洲的兄弟不是缺钱缺粮跑过来要钱来啦。。。。如果中国也能像美国欧洲一样,养老有政府。不要说小仔子们要去国外,就是去火星,大家也没有意见。
这不政府又在提倡大家,养老靠自己,多生娃给自己养老。
俺外婆楼上就有一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领低保,八十多还得自己照顾自己。想去养老院,私立贵,公立得排队不说,他那八百低保够啥

5楼
高中二年级 泛若不系之舟

社区养老啊,条件特别好,我姥姥主动要求去,去了周末都不回家,还当上了饭桌小队长,每天带着一帮老头老太太去吃饭。

双人间,专人负责照顾,二十四小时热水,电梯,大夫都有,重点是每天有人说话解闷,晚上亲人探望,价格不贵,一个月两三千、半福利性质,我们这里越来越的社区开始配备了,我还不怎么担心自己以后的养老问题。

嗯,照料中心治好了我姥姥的抑郁症,老人家性格开朗多了,主动问我们要首饰要衣服打扮自己,跟原来换了一个人一样~

养老不仅是断不断奶的问题,应该全社会一起努力,如果政府不承担起社会养老责任,全把问题转嫁到老人不断奶,那不是逼人去死吗....

6楼
博士 绿松出坑欢迎骚扰~
如果政府好,老人何须恐惧子女不在身边。。。
7楼
大学二年级 珍珠控

我觉得这么说中国的父母不公平。不是抬杠啊:因为不夸张的讲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几乎是最多、负担也是最重的。他们做了太多额外的付出!美国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通过贷款和打工来完成学业的,以至于他们工作多年乃至结婚可能都在为之还贷。买房、结婚、带孩子什么不是靠他们自己?反观中国父母呢?就算借钱也得供你上大学、就算没钱买房也要为你出首付、我见过还有父母用退休金给儿子女还房贷的、等他们老了退休了还要帮忙带孙子。我们不能需要的时候就享受他们的付出、不需要了就说他们妨碍了我们的发展,是不是?他们的自由呢?他们的发展呢?都贡献给了谁?

9楼
违规用户 好鞋不踩臭狗屎,噢耶
养孩子假如不是为了老年最困难的时光,那要养孩子干嘛?这个投资和钱无关,必须用自己的精力去投资,去读下蚂蚁和蟋蟀的童话寓言
10楼
大学三年级

中国的退休工资在美国是不够用的,医疗保险怎么办?再说美国也未必让你常呆啊!

11楼
大学二年级 珍珠控

觉得上面写的还是太温和了。,补充一下。这篇文章原作的想法就几个字可以形容:刻薄寡恩、忘恩负义。就如文中所说用父母通过卖房子的钱出国的那个女儿,你好意思吗?花父母这么多钱,作为一个成年人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不能说你需要的时候就享受父母额外的付出,不需要了就说父母妨碍你的自由发展?要知道大部分美国大学生的学费都是自己贷款和打工挣来的。

12楼
高中三年级
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养老的问题,我国也学学美国;“美国优先”!不要把国家的钱随便撒出去了,多考虑国人的养老问提;也来个中国优先吧!
13楼
研究生一年级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知道的永远比你知道的多。
额,家里一亲戚全家移民去枫叶国了,留下边牧狗子出不了国还得找人帮照顾,可怜了狗子
14楼
三级副教授

这话真不负责任,可怜的父母。为孩子牺牲是应该的,那起码应该善待年迈的父母吧,那女儿枉为人了。

15楼
一级助教
老有所依谈何容易
16楼
高中三年级
看最后一段,感觉有点像移民中介发的软文。
17楼
一级助教
首先这个父母的比例不多吧?那么作为极端个案,其实没有什么价值的。从这个极端个案引发的推论也是有问题的。
18楼
三级教授 天尊
引用6楼 如果政府好,老人何须恐惧子女不在身边。。。
这是重点,保障制度
19楼
硕士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子女婚姻也要考虑到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