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及时雨 黄龙玉太极推手杨本达

托儿所 发布于 2016-09-14 10:42:22 回帖: 1 | 评论: 0 | 查看: -


编者按:
现今的玉雕艺术,凝聚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传承,集历代工艺美学精华,发展出独特的人文意蕴与雅趣,表征着东方文化的极致之美。在东方的最南端,云南龙陵,有一种奇玉,已大量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精美绝伦的巧夺天工之作,独具匠心的创意,不仅圆了中国人万年追求的皇家贵胄之气的夙愿,也勾起了人们对尊贵的黄玉种的敬爱之情。黄龙玉的兴起背后,除了前辈们前部后继之外,还得益于一个太极推手式人物的出现。

■策划: 曹滢谨 吴典鸿 
■采写: 悦心拍记者 吴典鸿
■摄影: 悦心拍记者 韩梦迪

正文

    从我国出土的文物看,国人用玉的时间已有一万年左右了。这一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玉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玉文化的主要内涵,就在于它独特的民族性,而民族性又是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的。
我国玉文化的发展可分为古玉文化、白玉文化、翡翠文化。唯独,充满贵胄之气的黄色玉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在空白着,成了历代爱玉人和琢玉人的莫大遗憾。然而,幸运的是,盛世出美玉,在2004年龙陵县的小黑山被发掘,让黄龙玉从历史的遗憾中觉醒。

    六百年前滇西人民发现并使用了翡翠,使它走向中原,走向世界。如今,被寄予厚望的黄龙玉,继承了滇西人民自古以来的开拓精神,选择了在滇西儿女的手中,因“黄”施艺,变成各种惊世绝伦的上乘玉作,风靡走向全国。 

    在黄龙玉的发展轨迹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朴实的手,不惧跋山涉水,不辞舟车劳顿之苦,从一脚踏入黄龙玉的世界里,就躬耕于茫茫玉田。半路踏入黄龙玉界的他,不拘泥于任何玉界和传统约束,用太极式的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奥义,纵横捭阖,一路从南闯到北,为黄龙玉走向国内市场到处奔波,半部黄龙玉的发展历史里,总有一页的浓墨重彩与他相关。
    在悦心拍石佛寺运营中心,龙陵黄龙玉协会副会长杨本达带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悦心拍记者团玉雕人物专访制作室,向我们揭开了与年轻岁月相伴和黄龙玉共舞的那些日子。

志坚而勇为 坚韧不拔方脱俗
杨本达的童年,记忆中的欢乐一直停留在丽江黑白水。那时候,父亲是林业局职工,母亲在柴厂上班。那时候最开心的是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夏天到泥塘游泳,到人工沟渠里凫水。
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上山捡松树、杉木、三角松、杂树的树枝,卖到石灰窑,作为烧石灰的燃料,挣钱上交到学校,勤工俭学,那时候总感觉劳动是最光荣的。
让杨本达最津津乐道的是玩泥巴(摔泥巴),看谁摔的口子大。更绝的是他弹玻璃珠的技术,即使泥地上随便挖个坑,也能弹无虚发,所以经常是玩了小半天就硕果累累,小伙伴们总是喜欢跟着他,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小土豪我们交个朋友吧,让我沾沾你的好运气。
98年,杨本达以全县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专。到云南省昆明林业学校学习,在校期间,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班主任梁屯,梁老师从市里调到林业局的唯一一届当只当过一次班主任的老师。最让他感动的是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到最新的电脑技术,做了不懈的努力。当时教学器材设备比较有限,为了能让学生们用上386电脑,在梁老师努力下,师生一起出资购买了一台5000元的386电脑(老师省吃俭用,垫付了大额的余款)。教学生用计算机,五笔,简单编程。

让老师欣慰的是,一年后,杨本达不负老师的热望,顺利地考到了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学有所成时,梁老师如释重负。印象中,梁老师在林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实用,十分接地气,经常教学生如何工作、做人,如何与人相处。

四年中专的学习生活中,杨本达最喜欢的是踢足球,在他看来踢足球不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还可以健全一个人的心智,如何与团队协作,如何分工到位,如何靠策略取胜。这些至今在梦里都浮现的学生时代的踢足球心得,总会让他牵肠挂肚,让他难舍难忘。然而,有趣的是球技非同凡响的杨本达同学,每学期总要调皮的踢坏两双鞋子,这成了他最大地苦恼。通过体育,杨本达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和身心。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公关部外联部长,有过不少精彩的活动经历,这为他以后从事对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校期间,杨本达同志还另辟渠道勤工俭学,如自己组队当包工头承包了翻修足球场,小赚了一笔,那时候他是非常的自豪,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是一个商人。然而幸灾乐祸的是,当他还陶醉在当包工头发了点小财的自豪世界里无法自拔时,有次骑自行车载学长去闲逛,准备出去玩,谁知下坡处太斗,一不小心,把学长给甩出几条街撞到脑袋了,刚赚回来的钱口袋这还未捂热,就全部赔进学长的医药费了。不过后来想想,钱虽然搭进去了,但是赢得了友情,友情是无价的,杨本达后来是这么劝慰自己的。
99年,中专第二年,母亲病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的离去,成了杨本达最大的一个心结,每次回家看不到目前他就会难受很久。母亲的离去,让他更加坚韧,更加的独立,更加的拼命学习,他想要拼命的成长,然后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毕业时,杨本达顺利地考过了国家三级计算机。当时,学校的老师极力想挽留做程序员,但他无心留校,最终还是选择了回龙陵,因为母亲在那里,家在那里,他不想离开母亲太远。回来的第三天,杨本达到一家打印店工作,负责电脑维修、布线、拉网线,电脑桌拼装等工作。
他经常加班加点地给各大单位的电脑软硬件维护,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自己当时比较喜欢研究维修复印机,而且无师自通,研究和实践经验也慢慢地积累了不少。没多久,有一家复印机公司找到自己,想高薪转请自己,给予自己去外地进修的机会,杨本达不想离开母亲所在的地方,委婉拒绝:我也是这家公司的一员,得先把事情做好,真的不好意思。

从来少年多磨练,岂容华发待流年
    2002年12月,龙陵县林业局面向社会招募公职人员。父亲劝自己去考试,杨本达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林业局录取,参加林业保护工作。于是,杨本达按耐不住好奇的性子,满腹豪情壮志地奔向亮山国营林场。当时亮山国营林场有十个护林点,杨本达所在的那个护林点叫大梁子护林点,而要想到大梁子护林点,必须途径勐堆村,勐堆村民小组地处偏僻,再走一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目的地,那里有六个同事共同护林。
参加工作那天,从寨子到护林场,场长开着吉普车送自己到勐堆寨子,把自己行李放在寨子里,找了骡子驼行李和村民作为导向送自己去护林点。勐堆村的村民淳朴,自己也是第一次外出,竟然紧张到不知如何与人打招呼。那天雨下得很大,一时半会儿也走不了,杨本达不得不在村里呆了一会,然后才开拔。
山路曲折来回环绕,两人一前一后,中间隔着一头气喘吁吁的骡子,默默无语地前行着,走了一个小时。看着背后渐行渐远山川,杨本达每隔一会儿都要问那个村民导向,快到了吗?村民导向也是闷葫芦,每次都回答:快到了!结果每次希望都落空,就这样,两人一骡子走走停停,前后问了十几次,问到杨本达自己都快进入梦游的状态了。最郁闷的是,杨本达老是走到骡子后面,骡子负重走,每走一段时间就不停地放屁,一路闻着屁走了一段路程,他感觉自己快窒息了。

终于,走到最后一座山上,横折曲回,远处山上下来几个人,远远看来,从穿着上看,来人是护林员,然后杨本达忘了一路上骡子放屁的苦恼,蹦蹦跳跳的往前奔跑,冲向自己的同事。

那几个护理员下来告诉他,大伙儿想下山喝酒,联想到一路上的辛苦,杨本达不想同去。告别同事后,杨本达继续上山。到护林点,已经是饥肠辘辘,于是,他顾不得饥渴,开始自己找厨房做陈米饭,硬着头皮咽了下去,然后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晚上九点多护林员们带了五斤酒回来了,为了庆祝新同事到来,大伙儿满腔热情,觥筹交错,几盏来回,边说边劝,未几下,酒已光,夜已深。
    接下来的护林日子里,白天杨本达每天要花半个小时下山挑水,巡山,做记录;休息的时间,还要划拳输赢轮做饭,刷锅碗瓢盆;当夜暮降临,茫茫的雾霭与金色的余晖合为一体,为秀丽的山水披上了一层柔和的黑纱,欣赏着幽美的暮光,点着蜡烛,杨本达想起了黑暗中的母亲,总是割舍不下。每天早中晚用对讲机点名,巡山,监护30万亩山林。最难的是护林防火期,对山里的坟主进行统计,发放护林防火书,不准用明火、生火上坟。
有次护林经历让他久久难忘,很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三个人,走了很远的山路,翻过大亮山,往山下走,走到腿脚快抽筋。晚上七点,三个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十分落魄,走下坡路,腿脚开始不听使唤了,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滚跌下去。终于,天黑下来时,赶到了包包寨,一个临时护林点。
三个人本想抓鸡犒劳下自己,结果只看大母鸡和几只小鸡,心一软,果断放弃了。只找了十几个蚕豆做菜,混着米饭做了一锅,那晚的饭总是特别的香。饭后,三个人不敢停留,继续走,一直走到鱼搪挜口寨,找到了坟主、户主,马不停蹄地发宣传单,提倡以鲜花,熟食等祀。完成任务后,三个人迂回走,走到木城乡跟缅甸接壤的最右端,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坐车回到了龙拱山。

第一个春节,杨本达一个人在护林点呆了13天,晚上看着四大名著,睡觉提着砍刀入睡,偶尔喝点酒壮壮胆,与寂寞同行。

第二年春节,仍是如此,每天自己一个人,无人可说话,杨本达都要看书学习文化课程,让自己学习更多的外面的知识。每到傍晚,看着远山、近树、丛林、土丘,全都朦朦胧胧的,像是罩上了一层哀思的黑头纱,自己就格外的想念以前的家,想念那片淡淡的温暖。山上孤独的黑夜总陪伴着孤寂的心,山风在吹拂中一次次地扣击杨本达的心扉,他自己也想知道,未来,自己会在哪里,还是不是会继续远离家,远离埋葬母亲的那片热土。
黑夜中,有个少年,寂寂无语,对着夜色,想着母亲,想着温暖,想着未来……
    在这四年里,一个少年,学会了诸多的生存能力,学会了兽医,学会生产计划安排,学会了锻炼自己的心境,学会了在寂寞中成长,不负少年,不负流年。

博观约取奋图强 结伴江湖在玉乡
2006年,杨本达被林业局借调到揃隆地挜口瞭望台(观察山火,防火),负责监护黄龙玉的出产地——黑山主产区,那时候无电,条件也不是很好。周边村民吓唬他:小心晚上有沙子鬼,到了晚上啊,沙子鬼会拿着沙子往门上撒。
当时也年轻气盛,自己也胆子大,漫不在意的。有次晚上,自己老听到门外沙沙作响的声音,一联想到大伙儿说的沙子鬼,就心里害怕地想打退堂鼓了。结果,还是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杨本达打开门一看,才发现这是骡子夜间吃着草老是响的缘故。于是,他哈哈一笑,速速把把骡子推到院外。
杨本达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科技宅,闲暇时,改造对讲机的太阳能充电瓶,为自己笔记本电脑供电,这个小改造,让他自豪了很久。就这样,在揃隆地挜口瞭望台呆了四个月,林业局领导无意间发现这个小伙子挺上进,开始慢慢地关注这个年轻人。

2005年,杨本达去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函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六月份,父亲不幸脑溢血过世。还未来得及自己调回老家,又一个他最亲的人撒手离他而去。这件事,让他受伤的心,久久难以平复。

    2006年,林业局领导考虑到杨本达父亲过世,再加上他也是局里紧缺的技能型电脑技术人才,有意把他调到平达乡林业工作站。在这里,杨本达主要做护林防水,林政执法,耕林保护,病虫害防治,规划采代审批,植树造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在做的过程中,杨本达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技能,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度从两年提前到半年完成,准确性提高了,效率加快了,制图方面也加快了,人力减轻了,获得县里领导高度认可,获得市级林改先进个人荣誉。
    林改后,2009年的一天晚上,领导给办公室主任打电话,让自己给局长打电话,让自己跟侯德升(黄龙玉会长)一同进京,这次县政府买了黄龙玉10块原料,想进京请国家级玉雕大师帮助创作作品,来推广和宣传黄龙玉,为黄龙玉打开市场销路。杨本达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来未出过省的自己,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在他还未思考从事未来的行业的时候,他已经被黄龙玉的历史的车轮推向了主战场。抵达北京后,杨本达一行人在中保协会的帮助下,在北京天雅虹(宏)桥古玩城开了座谈会,让大师帮助选原石,做雕刻,自己莫名奇妙的踏入了黄龙玉的市场拓展之路。这次的合作非常成功,国家大师的助推,让黄龙玉知名度大大提升。大师的上乘之作,让玉石收藏界、玉石交易界意识到黄龙玉也是非常好的玉雕材料。

风沙磨砺旧年容 脱胎玉界独一品
北京回来后,杨本达被借调黄龙玉开发管理协会办公室,重点负责黄龙玉在国内的宣传推广工作,在侯德升会长的带领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开始了风暴般的漫漫拓展之路。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半路出家的小伙子,就像龙陵的及时雨,放佛他天生就是为黄龙玉而生的推力助力,一路上,他耐得住寂寞,耐得起沉静,在静中寻找商机和契机。他浑身是劲,善于动,在动中冷寂观察静意,一动一静悄无声息地把黄龙玉推向了玉界市场,深谙太极静动互合之道。他深知,黄龙玉之路漫漫其远,一身之劲在于整,一时之气在于敛,一世之业在于变,是故能纵横玉界,轻灵自如,后来居上。

在政府和协会的支持下,杨本达坚持“走出去”的政策中,开始了市场运作黄龙玉的探索之路:
   1、县政府每年购买十块原料,通过请玉雕大师雕刻,邀请商家,出原石给大师创作,提高黄龙玉知名度。
   2、组织参加全国各大珠宝展会(北京、上海、西安、昆明、郑州、长沙、银川、浙江龙游、义乌、深圳、鄂尔多斯、香港珠宝展会),提高黄龙玉的市场认可度。
   3、通过参加国内玉雕大赛,天工奖、玉华奖、百花奖、玉龙奖、神工奖、彩云杯大师奖、百花玉缘杯、玉星奖,提升黄龙玉在业界的声誉和地位。
   4、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1、2、4、10套主题片报道,普及黄龙玉给广大民众,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5、网络媒体:新浪、凤凰网、黄龙玉协会网推广,缔造良好口碑形象。
   6、平面杂志报纸宣传:《中国宝玉石》、《宝藏》、《云南珠宝》、《东方珠宝》、《云南日报》、《生活新报》、《人民画报》,塑造黄龙玉高端形象。

    在“走出去”的同时,杨本达还参与和主导了“引进来”的市场运作黄龙玉政策,迅速把黄龙玉推广到国内各大玉器市场:
   1、每年举办“玉满乾”杯黄龙玉雕刻大赛,共同竞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升技艺,通过大师推动,请中国珠宝协会上作为主办单位,有影响力,邀请国家大师作为评委。
   2、引进和培养全国玉雕大师,在龙陵创作,把整体的工艺水平提高。
   3、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引进福建华蓝企业,与本地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组建了福建华蓝玉雕教学基地,企业提供设备、师源、技术力量学校提供理论教学,本地提供生源,培养玉雕人才。
   4、打造黄龙玉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做黄龙玉公盘交易、销售、加工,成品交易市场,健全早市、经营配套设施。

   2016年,杨本达开始了自己的琢玉之路,他跳出了体制的框架,是为人先,探索用新的运作模式,结合自己手里的资源,引入更为成熟的商业、品牌、公司、平台到黄龙玉产业带,用成熟的珠宝玉器商业模式去引导这个行业走向健康之路,其如下:
   1、目前玉器市场的低靡,我们才有机会整合商家资源,共同健康的引导这个行业。
   2、逐步加大跟外面专业的珠宝玉器企业合作,点对点合作,通过好的企业理念,运营方式,来与我们黄龙玉产业带深度合作,指导。我们愿意把更多的利益,让度给合作的企业,让黄龙玉更健康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颖的产品创新和管理模式,营销模式。
   3、换一种思路让黄龙玉走向市场,从营销的角度走出去,找有经验的企业、团队一起运作。
   4、通过以上步骤后,让政府看到更好的企业合作。运作成功后,用不一样的营销方式、方法、企业,让政府引进这些企业投资本地,让龙陵成为黄龙玉销售、营销、加工为一体的集散地。
   5、跳出体制思维,用自己的践行,探索出一条更能带动本地商家发展的道路。

后记:
    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黄色玉是一种充满魅力,代表权力与高贵,和大自然、宇宙有着神秘联系的美玉。千百年来,先民们为得一块色如黄菊的色泽晶莹的黄色美玉,寻遍山川大地而不得。如今,这个美丽愿望,因一个黄龙玉的太极式推手杨本达的出现,而实现了。黄龙玉文化在国内的风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它把传统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经济集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1楼
三级教授 天尊
木有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