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玉”偷袭和田玉(转帖)

初中一年级 发布于 2012-04-01 16:44:45 回帖: 10 | 评论: 0 | 查看: -




“外蒙玉”偷袭和田玉2012.01.29............................................................................................................................


南京 吴荣清

“外蒙玉”就是蒙人的玉


  “疯狂的石头、疯狂的玉器”,如今,在疯狂的玉石市场上,有的人财富暴涨、有的人倾家荡产;更多的人受到假货的困扰。近来,有—种新料“白玉”混在玉器中而横行市场上,被商人称为“外蒙玉”,也称“蒙古玉”。因酷似和田白玉,硬度大,外加点黄皮,其光亮、通透、质纯,受到很多白玉爱好者追捧、收藏。其实,“外蒙玉”乃是一种成本价极低的仿白玉玻璃制品,行内人称为料器;在市场上摇身一变再臆造个名,同韩玉(见《收藏》2010年12期《何为韩玉白玉》)一样,进入市场后狂击和田玉;不同的是在市场上暗中偷袭,对整个中国白玉市场有很大的冲击力和迷惑力,也蒙了不少人。在此,非常有必要再次给大家提个醒,警惕“外蒙玉”。

  白玉杀手—“外蒙玉”


  世界各地软玉中白玉最为珍贵,而白玉中又以中国新疆和田盛产的玉最好。和田白玉的透闪石矿物成分占95℅以上,是软玉中的上品,向来广受欢迎。它有光洁、纯正、温朴、美雅之感,使佩戴之人益增君子之风。喜欢玩玉的人,多数爱玩白玉,而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是玉中之上上品,其特点是:白、糯、细、润,使人爱不释手。目前中国市场上白玉以和田、俄罗斯、青海、韩国和贵州等玉料为主。刚进入中国数年的韩国玉量大、质粗、价低,已占据白玉的低档市场。贵州白玉由2009年发现和勘测,2011年6月贵州省地矿局对外发布了贵州黔南发现“和田玉”玉矿的消息;贵州玉也称罗甸玉、贵州和田玉、贵州白玉,目前市场上已少量出现,随后将有更多、质好的玉料逐步进入市场。前三种玉料质好量少,其行情一路走好;尤其是和田料的大量开采、使用,资源趋于枯竭,市场价位日趋高涨。常言道,生意一好,做假货的就眼发红、手发痒,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各种做假的手法来冒充和田白玉获得暴利,“外蒙玉”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白玉市场受到“外蒙玉”偷袭。在现实中的玉器市场真伪参杂、良莠不齐。有人故意将不是白玉的白色石料制品称为和田玉。例如:白色的戈壁石、东陵石、京白石、阿富汗玉及卡瓦石等;再加之有人利用最新技术和手段,刻意仿造出各种看上去精美的“外蒙玉”,制品数量极其庞大,玉石鉴别摆在众人面前。2011年5月份以后,有—种“白玉”在内地的河南、绍兴、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玉器市场上出现。最早是阿克苏地区质计所南疆宝玉石检测中心鉴定了一批白色手镯,送检人称手镯是从内地玉器批发商手中购得,是一种新发现的“外蒙玉”,价钱最高达14000元,最低也卖到300余元。我抽空考察了中国最大的白玉集散地河南省镇平县石佛寺镇玉器市场,就看到很多的韩玉、和田玉、翡翠、碧玉等原料,在店铺中有不少看上去白润的各种挂件、牌子、手镯,所报的批发价格只在几十元至百元,这就是被人称为新发现的“外蒙玉”。店主很神秘的说:“此玉虽出不了证书,但运到外地可以冒充和田白玉,挂件可卖到千元、手镯卖到万元。”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一些专售和田白玉柜中也掺一些“外蒙玉”,售价可高可低,我就是同老板比较熟悉,买这类手镯(图一)、挂件也要数百元以上。再看一下玉商的藏品介绍:“外蒙玉矿带与俄罗斯玉矿带接近,因此玉质同样细腻、温润,因为外蒙料为新产玉料,价格较低,受到广大玉器爱好者和商家的大量买进,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外蒙料手镯洁白、温润、光滑,佩戴手感好。”若你抵御不住如此的炒作及蛊惑,很容易打眼、上当。


   (图—)“外蒙玉”手镯 外径7.6、宽1.6厘米 现代
白色略偏淡黄,颜色更接近白玉。圆形,外观白润、质地纯净而无肌理,呈玻璃光泽,给人一种光亮、纯净的感觉。
  话说住在我楼上的高姐刚从收藏印章转入玩白玉的大军中,她把千元购到的佛像、观音二件挂件(图二、图四)请我欣赏,并非常自信、喜滋滋地说道:“白而透,似羊脂白玉”。我经仔细观察后说:“现在真正的羊脂玉极少,就是在博物馆里也难以见到。羊脂白玉多数不透明,少数半透明。看上去是洁白无瑕的‘好玉’,越要仔细审视,格外小心谨慎,因为那极可能是一块假玉。”我初步判断这二件质纯、洁白的挂件就是市场上的白玉杀手——外蒙玉”。因此,我专门请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的主任咮徳茂、高级工程师李红军对佛像挂件进行了科学检测;主石检测结论为玻璃制品,折射率:1.48(点测),密度:为2.54g/cm3,摩氏硬度HM5,光性特征:晶质体,荧光:粉红色,光泽:玻璃光泽。放大检查:有气泡(图三)。所以,“外蒙玉”是商家臆造出来,就是玻璃制品,市场上被称为仿白玉,行内称料器。为此,用玻璃(料器)仿玉器始于何时,又怎样来鉴别?现以此为题,略述己见,以期抛砖引玉。


  (图二) “外蒙玉”佛像挂件 长4.5、宽2、8厘米 现代
  白色略偏淡黄,近椭圆形,外观白润、内部纯净,表面光滑亮泽,偏下部如意表面作假黄皮,易脱落。


  (图三)“ 外蒙玉”佛像挂件,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的检测证书。

  (图四) “外蒙玉”观音挂件 长4.7、宽3.3厘米 现代
  白色略偏淡黄,椭圆形,白润、光亮、纯净而无肌理,假黄色皮浮于外表,沒有风化物伴生。

中国西周时期就有料器


  仿玉器的料器是一种低熔点的玻璃制成的传统工艺品,也就是现代人讲的玻璃制品。中国古代玻璃常把璆琳、流离、琉璃、药玉、瓘玉、五色玉、水玉、硝子和料器混称;而到了明代根据制造玻璃器的方法,又称玻璃器为“料”、“烧料”和“料器”;考古学上则通常将半透明的称为琉璃,透明的才称为玻璃;今天的日本称玻璃为硝子,国内的古玩、收藏行业将仿玉、仿瓷、仿漆的玻璃器称为料器。
  古代的料器 (玻璃)是中国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现学术界多将商代的冶金、炼丹及原始瓷制作工艺中形成高温熔结的釉滴而形成的玻璃体作为中国玻璃的萌芽期。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玻璃“料珠”是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制作,那时的人们就已经能将石英砂烧成玻璃体了[1](图五)。但真正的玻璃到春秋中后期才出现。例如1965年湖北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的剑格上,镶嵌有两块半透明的淡蓝色料器就是钾玻璃[2]。中外的古玻璃专家一致认为,这种钾玻璃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如后德俊所说“这类钾玻璃很有可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因为在西欧,高钾玻璃的出现是中世纪前后的事。”[3]


   (图五) 原始玻璃珠管 珠径0.8-l.0、管长1.8、直径0.4厘米
   1970-1979年陕西省扶西县上宋乡北吕先周-西周墓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料珠有白色、天蓝色和淡绿色三种,形状有圆珠状、橄状和管状,是人造材料制成,可称作原始玻璃。

千年的料器贵比金器


  在古代料器 (玻璃器)多以仿玉制品为主,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弥补玉石资源的不足。中国人尚玉,“古之君子必佩玉”,人们不仅生前用玉,人死后还要用大量玉器陪葬,这使得玉石的供应难以满足需求,这时就出现玻璃仿玉制品并开始盛行。战国至两汉时期是中国早期玻璃发展的一个高峰,这时期的人造玉—铅钡玻璃,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形制、纹饰亦是仿照玉器制作而成,多用于装饰品及随葬;当时仿玉玻璃器稀少,贵比黄金,颇受贵族青睐,但等级分明。器形有璧(图六)、环、璋、璜、剑饰、猪、蝉、衣片、项饰等,同玉器、水晶器、玛瑙器并用;由于其外观上像玉器,它们常常能骗过考古工作者的眼睛而被归入玉器一类。《徐州北洞山汉墓发掘报告》写道:“玉杯,十四件,形制相同”[4](图七);后经测定,这些“玉杯”其实是典型的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器,同时也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5]。标志着在西汉早期,我国传统的自制玻璃即已完成由小件装饰品向日用器皿和实用工艺品的过渡。魏晋南北朝的玻璃器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艺门类,虽然仍摆脱不了玉石代用品的作用,多为各种观赏器、实用器。唐宋以后,玻璃器制品除了供陈设使用外,还有供佛用的玻璃容器,宫廷玻璃器大多依靠进口。明清时期,玻璃器制作工艺普遍被使用。明代玻璃器制作受到官方重视,曾在山东博山发现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遗址;制作玻璃器品种增多,色彩丰富,风格则以简洁大气为主。清朝是中国古代玻璃器鼎盛时期,如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帝下旨设立玻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各种玻璃器,仿制成的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瓷器、漆器等各种工艺品,做工精细;清中期的仿玉作品,质如白玉,足以乱真(图八)。解放后,以北京、山东博山、广州的玻璃器工艺最为有名,是传统的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作品流光溢彩、变幻瑰丽,并被当作国礼走出国门,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为此,古代的玻璃器以仿玉制品为主流,各代玻璃艺术主要表现在造型和颜色上,既有传统的中国特色造型,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点,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玻璃器使人感到神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备受世人喜爱。


  (图六) 白料谷纹璧 直径8.1、内径2.4、厚0.25厘米 1955年湖北长沙市丝茅冲15号墓出土 战国 湖南博物馆藏 乳白色,上有赭黄色浸痕。作扁圆形,中间有孔,纹饰有凸起的谷粒纹六圈,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肉背可见谷纹的网状模痕,为仿玉玻璃器。


  (图七) 白料杯 16件 高8.2-9.9、口径8.3-8.5、底径8.3-8.6厘米 1986年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西汉 徐州博物馆藏  杯身呈筒形,平沿、直壁、平底。玻璃杯在原简报中被称为“玉杯”,实为仿玉玻璃容器,对研究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图八) 白料镂空双螭纹佩 径5.2、厚0.6厘米  清中期 故宫博物院藏 圆形,上雕镂空花纹,双螭相对,螭间一“卍”字,以菱形框相围。玻璃质地精纯,表面光滑亮泽,质如白玉,温润柔和,假黄皮,为成功的仿玉作品,足以乱真。清宫玻璃制造。

仿白玉的料器 (“外蒙玉”) 鉴识


  “外蒙玉”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玉。由于“外蒙玉”可以通过人工调试制作,降低玻璃的透明度,模仿玉器的白、润、透,再起个与俄罗斯玉相近的名字,使一般人听了相信,看了走眼,不少“高手”也很难辨别。所谓“外蒙玉”是一种新型的合成玻璃,也就是换上新包装的料器。
  仿白玉的料器实在让人有些爱恨交加。一是因工艺独特、自成一格而深受世人喜爱;二是仿白玉的器物常被人当真和田玉用来忽悠一些玉器爱好者。曾有一位南京的老收藏家出国前将早年重金请回的高约五、六十厘米描金的白观音像让我过目,此物为老人一片寄托,被人估为天价的宝贝,实为料器制作,百万元梦想随浮云而去。现在市场上仿白玉的料器主要有手镯、佛像雕件、挂件(图九、图十)、牌饰(图十一)、戒指、手链和鼻烟壶等;由于利用现代技术制作的仿白玉料器,可谓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我曾拿了一件“外蒙玉”佛像挂件请人识别,但大部分人不知如何辨识,就连玉器店的小老板也看走了眼,被估价为二、三千元的和田玉。“外蒙玉”与韩国玉相比较:韩玉成分为透闪石,是低档白玉,可挂和田玉名;“外蒙玉”是料器仿白玉,以假冒真,不能出和田玉鉴定证书。仿白玉的料器鉴识要结合实物多看多摸,仔细观察比较,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掌握一些实用的鉴别方法,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图九) 白料财神挂件 长3.8、宽1、8厘米 现代 乳白色,长椭圆形,白润、纯净,无肌理,呈玻璃光泽。


  (图十) 白料山羊挂件 长4.5、高3厘米 现代 白色略偏淡青,山羊作卧伏状,白润、纯净,无肌理,玻璃光泽。


  (图十一) 白料龙风对牌 长4.5、厚0.7厘米 现代 白色偏灰,略透。圆形,从中间可分为二块,正面分别为龙、风纹浅浮雕。表面呈亮碴贝壳状,内无肌理。
  一看质地:白玉质地细密,常有玉筋、玉花、玉性的表现,即使是质好、纯净的玉,内部也会有—定的生长肌理。料器是人造玻璃,具有非晶质结构,没有玉的棉絮状或其他杂质,看上去显得太完美,内部纯净、均匀,缺乏玉的致密度和坚韧性。
  二看光泽:白玉温润柔和,由内向外透出油脂状光泽而不现精光,给人以刚中见柔的感觉。料器多玻璃光泽,色调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并浮有贼光闪烁,年久变暗;透射光下能观察到旋涡纹。
  三看颜色:玉为天然产物,白色中常泛青,纯白极少,温润而浑厚,色正均匀而自然。料器的颜色匀净纯白,一气呵成而无变化,色泽灰暗、死板。而“外蒙玉”仿白玉的颜色越来越接近,采用先进抛光技术,亮光、哑光都能做出。
  四看雕工:白玉硬度高,为6—6.5°,韧性强,可以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还可用阴刻线来进行精雕细刻,刀工流畅自然。料器硬度低,为4.5-5°左右,质地十分脆硬,阴刻线两侧容易崩口,经不起强烈的高浮雕旋转,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圆雕器物。
  五摸范线:料器有部分是用高温模压成型或模压成型后再雕刻相结合。阴线—般较粗,深浅—致,外形规整;其合范痕迹用手摸、用眼看都容易发现,如对范线进行碾磨处理,有坑和贝壳状的现象;值得注意是“外蒙玉”的范线、贝壳状的现象已被技术处理,不容易辨别。白玉有雕刻的痕迹,雕工更注重线条的细腻和流畅,而且越磨越晶莹可爱。
  六观气泡:料器常有大大小小气泡,有的仅凭肉眼就能发现,放大镜下更是原形毕露。断口及雕刻处呈亮碴贝壳状;“外蒙玉”新技术的使用,其气泡,贝壳状不容易看出来。白玉中绝无气泡,断口呈参差状。如晶化玻璃就根本找不到气泡,并且可以看到较细的“玉花”,所以无气泡者未必是真货。
  七掂比重:接触玉石时间长了自然对轻重很敏感,用手掂量一下便可作初步的判断。白玉的比重是2.9—3.1,比重较大,细掂量略沉有下坠感,握在手中有冰凉润滑的感觉。料器的比重是2.5,比重较小,手感略轻,握在手中其冰凉之感低于玉。
  八听声音:把白玉手镯用细线悬挂起来轻轻敲打,发出金属般的凝重声,舒扬致远;料器手镯声音清脆。
  以上是关于仿白玉料器鉴识的粗浅知识。要想对自己手中的藏品有一个更加准确的了解,可以借助科技检测的方法,结合传统的眼学鉴定,做出准确判断。若购价高的白玉,除附证书外,还要请眼力高的朋友去掌眼。值得一提的是,“外蒙玉”虽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却很难将白玉的重要特征具体到某一件器物上,也不可能同时鲜明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对白玉特征有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着眼于以上八条,进而客观、全面地综合分析、研究,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慧眼识真,无眼买假,藏之大道,其深如海;在智慧与金钱搏杀的玉石狂热的市场中,练就鉴真识假的慧眼。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2楼
胚胎
料器的追根溯源~
3楼
小学一年级
(被商人称为“外蒙玉”,也称“蒙古玉”。因酷似和田白玉,硬度大,外加点黄皮,其光亮、通透、质纯,受到很多白玉爱好者追捧、收藏。其实,“外蒙玉”乃是一种成本价极低的仿白玉玻璃制品,行内人称为料器;)---料器。 料器与和田白玉都难以区别??? 不能区别料器和玉的人、建议他还是不要玩玉啦、、、
4楼
初中一年级
好贴!收藏。我等外行太容易被忽悠了。
5楼
大学三年级
不懂的人只能教学费了
7楼
高中一年级
确实很难分辨,看门了文章感到很好,但是没看到外蒙玉的物件,还是不好分辨。
8楼
小学一年级
好贴!受教了。
10楼
小学二年级
真是打开眼界,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