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行话行规术语

百姓 发布于 2016-05-23 01:04:49 回帖: 0 | 评论: 0 | 查看: -

古玩收藏行话行规术语

我国古玩起源较早,古玩行业历史悠久。目前所知最早的古玩行话要算“骨董”一词,“骨董”初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疑耀》一文:骨董两字乃方言,初无定字,“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代乾隆时才将“古董”改称为“古玩”,取“古代文玩”之义。

古玩行业是一门古老的、特殊的行业,随着时间的衍变,形成了它特有的行规行约。由于其物品的特殊性和其服务对象相对独特性,导致其衍生了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经营理念、模式和语言,更增添了古玩的神秘性,也带了几分“贵族”血统。随着我国收藏队伍的膨胀、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古玩行规行话也渐成“古董”,“速食”时代、直白的语言也使我们传统的文化受到了一些挑战。下面就我所知晓的古玩行规行话进行简单诠释,希望对收藏爱好者有所裨益。

一、古玩行规

1、 行内行外人的界定。古时,无论专家、行家高手,还是收藏家、爱好者,凡不与内行打交道、不懂行内的基本行话与行规者都视为外行。一般来说,卖老货的卖家喜欢与行内人打交道,真所谓——货卖行家,识货的人知道物品的价值和价格,容易沟通,谈的爽快,卖的放心。在你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询问之际,行家就知道来者是不是同道、行内人了。现在,经营工艺品、艺术高仿品的卖家多了,他们的出发点或许不一样了,“外行好蒙些”也许是某些人的内心写照。

2、 发语权。不论是在地摊还是在古玩店铺,古玩物品在谁的手上,谁就有发言权——可以问卖家该物品的相关信息和价格,如果不中意,随手把该物品放回原地。如果看见别的藏友正在咨询的物品,你也一见钟情,那请忍着,不可随意要过来,评头论足、发表自己的“高论”;更不可迫不及待地示好,用一口价或者加价来横刀夺爱。倘若别的朋友买走了,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失之交臂、缘分不到了。如果对一件物品感点兴趣,可以询问老板的(转)让价,若价格合适、真心喜欢,可以适当还点价。你出的价,老板同意了,自己又反悔不要了,“出价不买,行内大忌”,也不是一个老玩家应有的风度。

3、 交易忌围观。当商店有顾客并与店主交易时,其它人应该暂时回避。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存在价格、商品等方面的保密性,“一对一”的谈判肯定是最公正的,如果多个“第三者”,时不时发点感言,其景、其味大打折扣;特别是行家,对自己比较固定买家的喜好、价位承受能力、地位身份等情况视为家庭最高机密,肯定会严守秘密。当然,现在看热闹(打围)、窥视交易信息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打探别人的秘密或市场行情,渐失古玩应有的那种宁静、文雅、神秘的色彩了。

4、 同行忌妄评。如果一个藏友购买某商店的商品以后,其它店铺老板不应该对其真假好坏及价位等进行任何不利于商家的评价。如果这个藏家也同你关系不错,遨你赏宝,你可说些溢美之词,“开眼了”、“养眼了”;如果是开门的新货,你也想表达点自己的看法,就说“自己喜欢就好”之类的外交辞令。过去,谦谦君子即使得到了某些信息也仅是心知肚明,从不扩散或外传,更不能有意贬损对方。这不但是商业领域的职业道德,更是古董业必须懂得的职业道德。现在,出于多种目的,“评论家”不少,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真假行家、“黑心”专家日多,搞得有些初级阶段的收藏爱好者举棋不定、迷茫困惑。

5、 没有退货的规矩。一般来说,古玩行业是凭借知识和眼力的行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内行的人才会买,既然懂古玩,买真买假一般说没有退货的规矩,也没见谁捡了别人的漏去退还给买家或者再多给钱的。古董是比较特殊的商品,很多物品的独一性、稀有性,使之有行无价、有价无市的情况甚多,基本上没有价格行情标准,只要靠自己在古玩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后形成的一个大致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对不同物品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再说,在交易过程中,双方是经过历史、文化、鉴赏观点、识别能力等综合知识的多番较量之后自愿成交,是成年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理论上说也不存在退货之说。当然,现在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规出台后,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对一些金额较大、吃不准的藏品,双方可约定一定时间的鉴赏期,鉴赏期内全额退款(一般有折扣的),逾期则不受理。

6、 没有诈骗之说。凡是买卖古董的必定是行家,行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眼力,而古董的真与假、年代和品位等方面又极其复杂,理解和认识、观点和结论都各有不同,是行家们共同论证及考证研究的项目。实际上买卖古董是买卖双方知识领域方面的较量,也许卖家卖漏了,也许买家买假了买错了,只能各自总结经验教训,它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古玩行一般人不敢涉足,难就难在真假上,对外行人来说无法理解古玩业的内涵。古代人买古玩打眼了,就吸取教训、权当交学费了,很少去退货、换货的。为什么呢?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怕丢不起这个脸,再说,玩古玩的,没有不吃过药、走过眼的,没有全能的专家,只有进步中的学生。现在一些吃“古”饭的人,利字当头,爱编故事,把收货的过程和货物来源编得神乎其神,叫你上钩。不论被迫、还是故意,这种骗人游戏在古玩行中既不禁止,也不认为可耻。建议在古玩老师、朋友的带领下,多看少买,多学多问,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厚积薄发,少走弯路,少吃药。

7、诚信是金,良好的口碑就是招牌。古玩行里,陷阱与骗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却要出淤泥而不染,清者恒清,处处注重诚信,无论是对买家还是卖家都是如此。树立自己的收藏品牌,比方在每个市场,行内人一说砚台王老、印章老彭、家具老贺等特殊称号就知道特指的是谁,是每个行业公认的专家和信誉好的老板。古玩行业十分重视口碑,如果某商家讲信用,为人正派,办事公正,有知识有眼力,被视为人缘好,行内均愿与其打交道。如果为人不好,终归会在行内被逐渐疏远冷落,不但知识眼力得不到提高,而且与其做生意的人也将越来越少。

   二、古玩行话

古玩收藏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很重要的是靠其丰富多彩、隐晦深奥的行话承载的。有些古玩收藏术语对于行外人来说,如同天书、“外语”,对刚入行的收藏者来说也陌生、难懂。在此列出一些较常听到、用到的行话术语给大家参考,掌握一些古玩行话、俗语,肯定会凭添古玩交易时的情趣,也使卖家把你当行内人看待——享受“国民待遇”,特别是对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益处多多。

先演义一段,看大家明白不:古玩虫周末到古玩市场赶集,偶遇古玉张,张掏一玉壁要其掌眼。古玩虫手持宝贝,温润在手,一眼货,大开门的东西不用放大镜就可感觉到代,连说:“这样传世和田玉壁,包浆可人、养眼、养心,可玩可藏。兄让否?”

术语行语即是专用语,一般变化不太大,有陶瓷方面的专用语,还有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字画等方面的专用语。如新瓷器釉面的光叫“贼光”、“火光”,瓷器上有裂纹叫“冲”;老翡翠叫“老种”、新翡翠即是“新种”。老货无论出土还是传世,都有一层自然陈旧的光泽,叫“包浆”,新出土的东西叫“生坑”,传世的东西叫“熟坑”。

比如看货时碰上真货叫“开门”、“一眼货”,货物达到一定的年代叫“到代”、“够年份”;遇到新仿旧的货称之为“高老八”或“八爷”;对有些地摊货称为“新加坡”,谐音“新假破”,新货作伪叫“作旧”,“高仿”,那些仿制的不好就是“判眼”;民国之前仿旧的叫“老仿”,现在仿旧的就是“新仿”。古玩行里有一种人,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然后再卖给各店家、收藏家,行里人称“游击队”。他们收货出价都比较低,因此又叫“铲地皮”;而“拾麦子”、“捡漏子”则是指买者有眼力而卖者不识货;自己不太懂行受人骗,买了“高老八”叫“吃药”、“交学费”,懂行人买了“高老八”叫“走眼”、“打眼”,买了便宜货叫“吃仙丹”、“捡漏”。眼力低的人还被人歧视为“棒槌”,就是看不懂东西新与老,好与坏的人。老是被骗的人,行内人就说他是棒槌。卖家卖新货给他,背后还称呼他“棒槌”。要买别人的东西叫“惠让”,买东西不叫买而叫“让”、“匀”,有恳求卖家割爱相让的意思。

老货坏了重新修补过叫“动过手”(也叫爬过山头)。倘若卖家说货绝对真,信誓旦旦,而买家仍有疑问,又不好直说是假的,就只能说:“看不好。”有许多人总认为从农民手上买的货不会有假,殊不知有些货是游击队有意丢给农民“埋地雷”的。另外还有“下蛋”(生个弟弟)则专指复制品。以物换物是“打仗”,一批货物连好带孬一齐卖称作“一枪打”、“一脚踢”。某人带人上门来购货,行规要按成交价的10%付回扣,叫“打一”。购货时如说“1毛钱”即指10元,“1块钱”就是1百元人民币,“10块钱”就是1千元。

上面所提及到的,仅是众多古玩行话中的一部分。由于古玩术语行话专业性比较强,因此不是行家和荖茳湖就难以掌握。随着古玩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将会涌现出更多的行话。




古玩收藏行话行规术语_文玩

古玩收藏行话行规术语_文玩

古玩收藏行话行规术语_文玩

网站温馨提示:
  • 请用淘宝或闲鱼标准流程交易,切勿直款(淘宝先款,直接汇款,微信直款,支付宝直款等等)。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列表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