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雅器话砚滴

百姓 发布于 2017-12-21 16:51:46 回帖: 1 | 评论: 0 | 查看: -

古人常借翰墨托物寓兴,书斋里除了书籍笔砚,还有很多辅助性文房用品。砚滴是贮水的小器皿,磨墨时把水滴在砚台上,以调适墨色的浓淡干湿。于实用性之外,砚滴还追求形式和工艺上的美观,闲暇时用助清赏,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同材质、造型的砚滴,也由此在文玩中形成了一个独有的门类,成为古今文人争相收藏玩赏的艺术品。


砚滴起源于何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汉代以前,墨是呈颗粒状的,到了魏晋才有墨锭,推测砚滴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有一段很含糊的记叙:“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古人最早是用水盂盛水,以勺子舀水磨墨,由于水量不好控制,容易出现“汁盈砚池”的情况。加上磨墨多是供一天之用,使用时间长,这个过程中水分也会挥发,出现墨色过浓、过干的情况,需要临时添水调匀。砚滴的出水孔小,往砚台注水很方便,也令泼墨挥毫更为就手,因此获得了使用者的广泛认同。


砚滴的取材范围颇广,玉石、陶瓷、金属、竹木都有。但在造型上,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以动物形态为风尚。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辟邪,蟾蜍,天鸡,天鹿,半身鸬鹚杓,鏒金雁壶诸式滴子,一合者为佳。有铜铸眠牛,以牧童骑牛作注管者,最俗。大抵铸为人形,即非雅器。”对砚滴的大小及样式,做了详尽的描述。以盛水一合(十分之一升)为度,形态以模拟动物形态为雅,推崇简单、内敛,若铸作人形,则鄙俗不堪,不为人所喜。这种独特的形象审美,以及呈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砚滴日后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


鉴藏砚滴,首先是辨清材质;其次是看雕工技法和工艺水平,以雕刻精细、刀法具有神韵者为上;另外也要注意所属时代及人文背景,制作工匠的名气等,如出自宫廷造办处、或经名人使用过的砚滴,价格上就有着天壤之别。



[声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联网搜集并整理发布,侵删。同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3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三级教授 天尊
现在极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