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元地方篇之台湾省造银元

幼儿园小班 发布于 2017-05-10 09:37:44 回帖: 0 | 评论: 0 | 查看: -
清代银元地方篇之台湾省造银元
沿海地区对西方接触较早,17世纪初,荷兰与西班牙商人先后进入台湾,输入了各式各样的西方银元,因此台湾清代文献中常见“番银”、“佛银”以及“鹰银”等。台湾极少使用大陆通行的五十两重大型元宝,缴纳税款或交易买卖,多使用小型银贷。即便是当时与台湾联系密切的福建,也只通行十两重的闽锭。清初时官方文献上用的都是计重的“银两”,民间则以论枚计算的番银为多;到乾隆年间,使用计重纹银的已寥寥无几,咸丰年因海禁开放,“番银”更为盛行。
物以稀为贵的台湾小洋
中法战争期间(1883年12月-1885年4月),台湾也是战区,军火需要大陆供应。因此,战后张之洞为台湾代购了制造枪弹机器一套,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府城北门外设置机器局,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完工,这是台湾有近代化工厂之始。
广东于光绪十六年起批量生产银元后,其中的一部分当年即经淡水海关进入台湾流通,但具体数量不详。在此之前市面的洋银以俗称“港角”的香港小毫较多。台湾何时开始生产龙银,目前尚未见原始文献,不过在光绪十九年五月十七日(1893年6月30日)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曾刊载文章报道官府开始使用造弹壳机器自制“二角”与“一角”小洋,台湾银角应是在此新闻见刊前不久问世的。次年英国领事报告中也提及因机器压力不足改而制作“一角”与“五分”。两种小洋。
台湾小洋以铭文可分“台省制造”及“台湾制造”两大版式,币面都没有满文。前者不见“五分”,可能是先造;后者“一角”较多,“五分”也少见,两种版式的“二角”均极罕见。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因此台湾小洋的生产时间很短,不及两年,产量有限。除产量低外,存世者多半流通痕迹明显,全品罕见,近年来市面常有制作精美的高仿币出现,收藏者购买时谨慎为宜咨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派宝会官网:“派宝会—传承中华文化 经营艺术财富”........

网络配图

 1890年台省制造光绪元宝七分二厘银币

网站温馨提示:
  • 请用淘宝或闲鱼标准流程交易,切勿直款(淘宝先款,直接汇款,微信直款,支付宝直款等等)。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列表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