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红籽料的前世今生(本人发表在杂志《国色南红》上的文章)

小学一年级 发布于 2016-04-02 11:59:00 回帖: 0 | 评论: 0 | 查看: -

     南红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天然红色玉石的追求,夺目耀眼而又不失沉稳端庄的颜色,温润细腻的玉质感,使众多玩家沉醉其中。“一红二黄三羊脂”是关于和田玉颜色的一个说法,苦苦追寻红玉而不得的玩家,很容易便接受了南红。但是对于这些玩家来说,还是或多或少的会有一点遗憾,凉山和保山南红都属于山料,而玉石玩家在潜意识里对籽料是情有独钟的。不过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慷慨的,在保山料和凉山料之后,又将南红籽料送到了我们面前。“赤玉”、“籽料”,这两个因素相结合,使得南红籽料一出世便受到了玩家的追捧。

      南红籽料出现在市场上是在凉山料走红之后,它也曾有过一些别的名称,如南红水籽、金沙江料、水料、江料等。在众多别名中,南红水籽无疑是流传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这个名字着重强调了它的出身,即来源于水中。在凉山料出现之初,因与保山料明显不同的土豆蛋外形,也被部分玩家称之为“籽料”。为了与之区别,便使用“水籽”一词,意为“水中的籽料”,强调其出身。相信在以后很长时间内,南红籽料与南红水籽这两个名称都将在玩家口中并存。不过“籽料”一词本来就意味着产于水中,足以描述其出身,所以南红籽料这一名称无疑是最标准,也最贴切的。

      南红籽料产于金沙江、长江流域,熟悉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金沙江指中国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的一段,流经中国西部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在其流域内经过了多个南红矿区产地。与和田玉籽料的形成类似,山料南红落入江中,经江水不断冲刷、搬运,最终形成鹅卵石形态,散布在金沙江、长江流域内。位于这一流域的四川宜宾、湖北宜昌和江苏南京,是南红籽料的主要产地。

      南红籽料,其色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既有和凉山料、保山料一致的各种色系,也有如牛血红、桔红等籽料所特有的颜色,除此之外,还存在与盐源料一样的原石,可以满足不同玩家对颜色的追求。

      其质温润细腻,润度好,油性足,清代陈性在《玉纪》描述和田玉时写到:“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这几句话用在南红籽料上也同样合适。

      其形圆润光滑,呈鹅卵石状,形态各异,大小兼备,每颗籽都是独一无二的,均可称为“孤品”,绝无重复可能。

      与和田玉的“毛孔”类似,南红籽料也有其独特的表皮纹理。南红原料的外表在江河中经历亿万年的水冲砂磨、翻滚碰撞,形成了大小长短不一的月牙型纹路,如同指甲按压过的痕迹,因此在业内称为“指甲纹”。指甲纹是南红籽料的身份证,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沧桑感,雕刻时保留部分原皮指甲纹,已成为共识,这种有别于凉山南红的独特感觉,使玩家爱不释手。

      南红籽料是大自然的馈赠于我们的珍宝,它的形成也是天地造化的结晶。当棱角分明的保山料、土豆蛋状的凉山料落入江河中后,顺着江水一路而行,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和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但却共同见证了大自然为我们缔造的神奇结果。当初的南红山料,经过亿万年江水的冲刷,砂石的碰撞,在物理法则和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最终以籽料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初和田玉经历了从山料到籽料的发展历程,南红籽料的出现,也可以说是顺应潮流、合乎民心的。作为南红大家族的又一个成员,南红籽料尚处于发展初期,它的繁荣兴旺,还需要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对于这一过程,我们感到幸运的是自己能够亲眼见证,并参与其中。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2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列表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