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读音与语言文字起源

大学四年级 发布于 2021-03-22 18:29:46 回帖: 3 | 评论: 2 | 查看: -

Mother and Father: Phonetic and Writing Origins from Reproductive Organs, pluiepoco, 20210322

根据《周音》理论,父母分别读:父bo,母bi,这个读音在南阳方言中仍然存在,但意思变了,指的是男女生殖系统。这是怎么回事?

查阅甲骨文父母二字,一切了然:

父字:

1、从商朝甲骨文到周朝金文,甚至到战国文字,无一例外地生动描绘了雄性生殖系统的细节。它指的就是南阳方言中的 bo,现代读音有儿化音,类似bor、ber。但在方言里都是粗鲁不堪的儿童时代用语,在正常的社会交流中是不用的。

父bo字甲骨文金文演化图,图片来源:国学大师

2、传统的甲骨文考释,对这个字存在一个误解,认为是一只手抓着一个棍子,代表着权力,其实错了,把代表着雄性器官(bo)的字错认为手字。当然,手的金文有些类似,但仔细考究,就会发现,父(bo)那个类似手的部分与又有等字的手旁写法是不同的。同时代的甲骨文,为什么父字的所谓【手】旁,没有五指呢?这是解读甲骨文的时空错乱,把晚了一千多年的手字写法附会到一千年以前甚至更久的父(bo)字写法上。不信的话,请看手字演化:

手的甲骨文演化(带有五指)

有字手部的甲骨文演化(胳膊下垂):

又字手部甲骨文演化-1(手臂下垂,手指不环绕):

又字手部甲骨文演化-2(手臂下垂,手指不环绕):

从上图对比看出,父(bo)字的类手部分末笔向上翘,而且末端粗大,类似倒钩,这是典型的生殖崇拜。而手字末笔下垂,收窄,象形人的胳膊,而上端的叉形代表着手指、爪子。两种写法是截然不同的,再者,父(bo)字的上部围绕成环状,类似蛋蛋,非常形象;而手字上部的爪子形状是没有环状的,而且越往上越收细,典型的手指特征。二者截然不同。

母字:

1、也是同样情况,甲骨文、金文,甚至到现代的楷书,都无一例外的描绘了女+两点,这个两点从小时候老师教汉字,就告诉大家,这代表母亲的哺乳。没错,这两点一看就懂,代表着哺乳工具,然而人们对女字的解读,始终是错的。在书法上,女、母二字的主体结构都是一个菱形,这个菱形其实象征着雌性器官(bi),是一目了然的。

母bi =女+哺乳器官=雌性器官+哺乳器官:

女bi字= 雌性器官:

母、女二字的正确解读,关键就在女字的解读,更确切地说,是在这个书法上的菱形结构怎么解读。自从甲骨文释读这一百多年来,大家都搞错了,以为这个菱形象形女性两手交叉,跪在地上的勤劳、贤惠模样。但这肯定是错的,因为女字造字时代,中国社会还处在母系社会,所以女性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不存在儒家所宣扬的低眉顺眼之类。而这个菱形,其实正是对雌性器官的生动描绘。

父母二字的解读,有着巨大的语言学、社会学意义:

1、母bi字,早于父bo字,这说明元音o产生要晚于元音i,也就是说,元音i很可能是人类,或最起码中国人最早的元音。

2、母bi字,晚于女bi字,这说明女bi经历了b辅音向c辅音的分化,也就是说,人类,或最起码中国人最早的辅音是b,而不是c,后来才有b辅音分化出c辅音,这对我的《商音》理论又往前多推了上万年,由商代语音倒推到之前的母系社会,原始部落期间,人类/中国人对女字的发音。

3、人类/中国人最初的生殖崇拜是女性崇拜,也就是菱形崇拜,这个在新疆出土的船形、菱形崇拜可以看到。然后才是男性崇拜,也就是棍子形崇拜,这个在新疆文物、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出土文物都可以看到,玉琮只是其中一种,鸟类也是其中一种,包括商周的龙凤文化源头,其实都是男性生殖崇拜。

4、上古音没有m音,这个虽然是《周音》理论、《诗经》押韵都已经体现出来了,但现代语言学是从西方发源的,西方文字并没有记录到b起源,最多只记录到p-m起源,所以,西方语言学界认为妈妈的m音现在是世界通用的,那必定是人类最早的共同语。其实这是经验论,而非真理,因为汉语的妈字出现很晚,说文里没有收录,起码汉代是没有的,宋本广韵里有,可能宋代或唐朝已经有妈这个字了。但有妈这个字,也并不代表当时就是m辅音,因为马在这里是声旁,马在《周音》和《诗经》中属于o/u韵,读作bo/u,而非mo/u,当然你也可以说读作mo/u,不与妄人争论。

5、人类/中国人在造母bi、父bo这些字时,是没有家庭伦理概念的,这也符合史前文明,现在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类似母系社会的遗存,就是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没有婚姻和家庭这类概念,处于杂居状态,母bi仅仅指的是有生养的女子,父bo仅仅指的是成熟的男子,而更早的女bi仅仅指的是女子,也就是人,并代表了广义的人,包括男人,而这也体现在古文中,女=汝,汝是后来才造的字,古人(已经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仍然称呼对方为【女】,而不论性别(其实早已不是母系社会),但这种称呼仍然延续着母系社会的风格。

6、母又衍生出了妣bi字,与母同音,甲骨文里也有,匕--比--女+比--女+比--示+匕,其中,示+匕发生在春秋中期,已经将这个字用作祭祀,表示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就是古文里的先妣。但在表示活着的母亲时,妣与母如何区分,为什么会在西周早期就产生女+匕字,而脱离母字呢?是否意味着西周早期,母妣已经不同音了?如果不同音,不同在那里?有可能仅仅是声调或音长不同吗?如今的比妣与南阳方言的bi音也是不同的,bi音较长,占三拍,类似 bi 333(5度音值表示法)。

妣的金文演进: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2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百姓 浮舟沧海

你在干啥

2楼

楼主读语言学的吗

楼主
3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2楼 楼主读语言学的吗
不是,个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