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调查报告

小学三年级 发布于 2011-12-11 13:38:01 回帖: 10 | 评论: 0 | 查看: -

俺也发个银养帖
雷山县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自然风光秀美。苗族传统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上璀璨夺目的银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苗族人民佩戴银饰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苗族银饰具有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三大艺术特征。在苗族人民心中,银饰是用来避邪秽、驱鬼蜮、保平安、存光明的吉祥物,象征吉祥如意,具备极强的观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银饰同时也成了富与美的代表,富有苗族社会历史内涵。苗家银饰制作工艺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由铸炼、锤打、编织、洗涤等一系列工序组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作为银饰制作的典型代表--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村、麻料村、乌高村等村落,成年男子从小学艺,世代承袭,据史料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银饰制作所需八大类、八十余件制作工具。主要包括:火炉、风箱、小称、坩埚(俗称“银窝”)铁锤、铁砧、铁钻、铁镫(或园木磴)、冲具、刻具(刻刀等)、丝眼板、铜盆、钳子、镊子、油灯、吹管、铜刷、硼沙、金属碗、剪刀、纹样模具(铅坯模具等)等。银饰制作是一门极为讲究的手工技艺,银匠艺人有句口头禅:“银匠易得学,难得配焊药”,“铁匠靠泥巴,银匠靠硼砂”。经过几百年世代摸索,总结了大小不同的錾花技术和接配的焊药方。
熔银:需要木炭,银窝,鼓风设备,加热到一定程度按比例加硼沙,倒出银液,让其自然冷却,做成银质条料。
錾花:加热后进捶打,让其自然冷却,如此反复几次,放入松香板,造成胚膜,然后就可以錾花了。
拉丝程序:加热-捶打-再加热-用水冷却-捶打成方型长条-加热-捶打成圆条-拉丝。
焊结工序:按银料7黄铜3的比例混合熔炼,压成薄片,再按需要剪成小片,加入硼沙,在焊碗中加热煮沸,管吹焊结。
最后一道工序即是清洗: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进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银饰品种繁多,风格各异,盛装银饰重达七八十斤,世间少有,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民族的银饰量有如此之大,品种如此之多,这些精美绝伦的银饰制品,大部分出自雷山县西江镇控拜、麻料、乌高银匠村的银匠师傅之手。银饰制品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富有苗族社会历史内涵,据调查统计约有100多种。根据着装使用部位,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手饰、足饰、衣饰、背带饰等。还有银针、挖耳瓢、银字、银雕以及银仿动物等非佩戴物品;依据外形及加工工艺又分粗件和细件。粗件主要为一些实心项圈及手镯,用银条制成,器表无纹饰或偶加纹饰,但粗饰并不粗糙,制作时很注重造型的美观。细件做工不吝繁多、讲求精细,甚至用头发细一样的银丝制作,极为讲究,银帽(排马银冠)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头饰有银角、银凤冠、银扇、银抹额、银马排头围、银插花、银插针、银簪、银雀花、银笄、银花梳、银耳环、银耳坠等;胸饰有银项链、银项圈、银排圈、银压领、银胸牌、银锁等;背饰有银背吊、银背牌、银背鼓等;衣饰有银衣花、银泡、银铃、银缀、银围腰、银腰链、银披肩、银袖吊、银扣子等;手饰有银手镯、银戒指等;足饰有银脚圈、银脚铃、银鞋花、银鞋鼻冠等。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
银冠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的主要头饰,它由银马排头围、银片、银花、银雀、银凤等组成;其中,银马排头围,扣于头上,常和银角同时并用,形似银帽,是一块长约47厘米,宽18厘米的马饰带,故又称小马带。带为两层结构,固定成一块,两层间隙4至8厘米,里层无饰,长47厘米,宽4厘米,上缘焊接12束每束有5朵的长柄小花,比外层高。外层为一条骑马型并压制有花纹的银片,长宽略大于里层。骑马朝中间相向而行,一边六匹。外层下缘吊小铃铛,上连花朵和小草,和里层的花束相互组成花丛。正前方置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有如光芒四射的太阳,也有饰鼓花纹的。小马带由近百件小饰品组成,重约500克到1000克,由于它美观大方,开始流行于雷山县丹江地区,现已全县普遍使用,已被西南、华南的侗族、水族、壮族、土家族等民族接受并使用。
银角也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不可缺少的头饰之一,银饰中形体最大。呈弓形,犹如一对伸展的大水牛角,插在发髻上,高大醒目,用厚薄不一的银片制成。两翼伸展宽度近1米,立高66厘米,银片最宽处14厘米,两角尖逐收。角面饰有精细錾刻的双鸟、双龙图案,角面饰以龙宝、鱼凤等吉祥物。二角尖置有小插头,用于插羽毛和捆扎彩线。两角间上面紧插一把银扇,形似太阳放射的光芒,体现了苗族从东方迁来的怀乡思想,重500至600克。
银梳是将银片捶压成各种图形,再用铜或铁錾刀精雕细刻各种蝶鸟花纹,再焊结成型,套在大小木梳上。银梳是苗族女子着盛装时必不可少的银饰之一,多插于发髻的后下方。
银耳环、耳柱、耳坠是苗族女子配戴的银饰之一。这些装饰双耳的银饰做工特别讲究,质量要求也非常严格,每对耳环或耳柱重约在40至100克,女子们戴上银耳饰后能将两耳拉长,行走起来两耳摆动,较为美观。
银项圈是苗族女子的主要银饰。银项圈有空心管状的,有实心的,六廊柱形(曲扭式)、麻花形的、圆柱形的,还有板块挂缀银铃式的,这些银项圈主要用于装饰女子的颈项和胸部。银项圈用银达500克—1500克。
银项链是苗族女子用来装饰颈部的银饰,在着盛装时也必不可少,银项链由数十个精银环相扣连接而成,一般用银达600克左右。佩戴这些饰品不但显美,更重要的是显示财富。
响铃银腰带是苗族女子用来装饰腰部的银饰品。银围腰链是由三十二块精工錾刻的蝶纹方块缝订在一块绣花腰带上,并在这些众多的银片下缘垂挂若干银铃。
银压领形如半边弯月,是一种挂于胸前的大型银制品。压领一般厚2厘米,长23厘米,宽11厘米,为空心结构。面饰圆錾雕,有龙、狮、鱼、鸟纹饰,中间刻有珠宝,象征“双龙戏珠,招财进宝”。压领两翘端各置蝴蝶一只,与项链相连。压领的下缘呈波弧形,悬吊有银铃,喇叭、蝴蝶、寿纹等饰品,一般为24串,长5至20厘米。
银衣片是长裙苗族女子盛装的重要部分。银衣片即是把制作好的银饰片缝缀在衣背和衣脚。银衣片的银饰片由三十二块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錾有苗族图腾中的蝶纹、鸟纹等浮雕纹样的银片、银铃、银泡组成。肩袖沿花边排列1至2行大小不一的银泡,全衣净银重1000克左右。
以上各种银饰制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支系苗族又有不同样式,都是苗族工匠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创造。他们通过自己的精湛手艺,巧夺天工,把日月星晨、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打制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饰,有大量的古代传承纹样,如西江型的玉勾等。这些旋涡纹的抽象图式,是象征蝴蝶妈妈与水涡纹等等。苗族银饰纹样的表现手法常以写实与抽象、变型为主流,有的也同时使用。
银饰制作工艺精湛,是苗族银匠艺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
学术研究价值: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合了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对于深入挖掘整个苗族的历史、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有着极其深远的研究价值,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
艺术审美价值: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在数百年时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而面目全非,当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在不同地区或支系的苗族中,苗族银饰还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如:表示婚姻身份、作恋爱订情物、祈福、避邪、历史纪念等。
经济价值:由于苗族银饰具备着以上这样的重要价值,必然引起极大的社会效应,就必然会对提高一个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提供经济来源,甚至会走上商业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的传承出现了诸多矛盾,使得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面临消亡变型的危险。
1、由于银饰制作工艺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以家庭为单位,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其传承方式相当脆弱。在雷山县的银匠村,能真正继承和发扬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银匠只有不到40人。
2、年轻银匠缺乏对本民族工艺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和生存空间恶性竞争,从过去的纯银及要求的精湛工序到现代以锌白铜浸银来替代,其工艺流程较传统变得简便粗糙,其样式、纹饰也是外文化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失去了苗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个性。
3、民间艺人老化,其精湛工艺后继乏人,现在还能坚持制作银饰的工匠,大都在50岁以上。在现代打工潮冲击下,银匠后代有不少弃匠下海打工挣钱,他们走出家门,视野开阔以后,改变了对本民族工艺的自信心,认为手工制作还不如机械制作省时省料。因此,银饰工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苗族银饰制作是苗族人民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其民族传统特色,迫在眉捷,势在必行。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回帖
2楼
小学一年级

苗族y银s

3楼
幼儿园大班

同意啊,听起来,又是一场文化失落的惆怅啊。。。

4楼
高中二年级

额滴个神哦,都戴齐咯得沉死!

5楼
高中二年级

有点失实吧
天天焊银子
五十多的眼睛不行了,很多精细的东西作不了
三四十的那批是主力

7楼
小学一年级

凯里市民族风情商贸街的手镯是不是真的纯银S999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