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籽料的“皮”与“色”(中)

小学五年级 发布于 2017-01-08 15:25:45 回帖: 2 | 评论: 0 | 查看: -
       任何一块籽玉的皮色都是有形成的过程,自然界中不可能无根无据地形成任何的事物和现象,成熟度高的皮色最直接地表现是色在皮下,即籽料玉天然着色后存在自然界冲刷与风化的过程,表面的皮色也就存在一个脱落的过程,结果就是最表面的皮色会脱落,于是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无着色的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色在皮下(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包浆,包浆下面才会有色),若很明显缺少了这过程,皮孔里沉积着的色都没有脱落,色浮于表面、色凝凹处看假。以上是针对部分老熟的色沁料而言,不能一概而论。

先讲几种普通的染色方法:

   一 侵染法:一般是先把籽玉放入锅中蒸三、四小时,再把各色颜料放入容器中侵染三个月左右,这样颜料会顺着料子疏松的部位渗透进去,其最大的缺点是颜色不自然,密度不够的地方整体一色,色浮于表面没有颜色过渡。


   二 火烧法:是将玉涂上氢氧化钠,用石灰裹好,置锯末里闷烧两天,取出即为鸡骨白。如趁热浸一下冷水,即产生牛毛纹。如冷水加高锰酸钾,即成血色牛毛纹。需着色时也是趁热浸入染料中,最后用砂纸加上羊油打磨出光即成。

   三 酸蚀滚筒法大致有三种:

一:将籽玉泡于氢氟酸、硝酸、硫酸和盐酸等溶液中,取出后加热着色,用碱性橙出红色,用高锰酸钾出黄色,用硫化汞出黑色等,浸泡时间及配方不同,效果不一。最后把牙膏粉或环氧树脂或水晶透明漆涂满表面稍加打磨,使产生玻璃光,看似鲜艳,实则不自然。

二:未经酸蚀染色的料子放入滚筒,大多数用岫玉、次等山料以及各种石头,经过滚筒机内滚磨,磨成卵形,做成籽料的形状再进行酸蚀染色,这些滚筒料基本都没有汗毛孔,而和田玉籽料具有汗毛孔,可以鉴别开来。

三:经过酸蚀染色的料子放入滚筒里,料子之间产生碰撞,可以撞出很过个小坑来,而且可以很自然的分布。这种滚筒料与天然和田籽料明显的区别就是,相比和田玉籽料颜色自然分布,滚筒料的颜色一般都浮在表面,看起来很不自然,形状规范死板。即使高抛光后它颜色也是浮在表面,而且滚筒料大部分都是红色和黄色。用青海料做的滚筒料很透很容易鉴别开来。

重点总结:籽料只有密度疏松的部位才有可能形成沁色,料子越松沁入的越深,越厚,反之料子密度大,沁色深入较浅,可能只是表皮薄薄一层,有色的地方必定有汗毛孔(只针对未经雕琢的原籽料)。而用以上方法染出的料子做假毛孔的外形呆板不自然,不带毛孔的表面光滑圆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色浮于表面,没有颜色过渡,即使颜色沁入较深也与肉质的结合部没有过渡关系。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好辨别的。

(以上图片均为网上下载)

目前最新的染色方法

        仿自然环境染色法(物理染色法):是通过模仿籽料自然形成环境在实验室内利用天然的矿物致色离子强行侵入玉质内部从而千百倍的缩短皮色的形成时间,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种方法染(做)出的料子已经不能算假色了。要辨别它们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从籽料的毛孔,绺裂等细节方面入手一步一步排除总结,最后做出判断。因为成本较高,这种方法一般是用于高端的真籽料做假色,所以大家也不要太担心,一般是碰不到的。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9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楼主
1楼
小学五年级
又是算转贴吗
2楼
三级教授 天尊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