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蹦坛的时候看到的,对买银饰品灰常有用

幼儿园大班 发布于 2011-03-07 14:51:26 回帖: 33 | 评论: 0 | 查看: -

查看3楼回帖

楼主
3楼
幼儿园大班

二、做旧造假
  对于款识的追求历来争论不一,但无可否认,识款是鉴别真伪的方法之一。
  唐代银器上常见墨笔书写的文字,包括制作者、重量、用途等内容。宋以后银器有了款识,多见“纹银”、“足纹”、“足银”等字样。直到清才有明确的朝代款,如有“乾隆造办处”等款识的称为“官器”。另外,还有银楼、银匠等名款。比如(图3)晚清老银包金镯,有款“北门内天津振兴和纹银平包金”,说明它是由位于天津北门内“振兴和”银楼所制,“平”大概是银匠名款。名楼款识可通过史料查证、对比,而有些新仿款字没有出处、软弱无力,甚至是电脑刻字,真伪立辨。
  但也有仿古银匠故意在饰品上錾上自己的新名号,如山西“依晓”款(图4)。其手工錾刻古朴精细、烧蓝亦饶有古意,若不是醒目的款识暴露底细,想必吃药的大有人在。据说“依晓”是该银匠妻子之名。从某种程度上,这个银匠还是令人敬佩的,那种自信的气度、精湛的手艺和对妻子的情感皆注于手中器物,或许还能打出自己的品牌来。
  老银饰仿造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传统手工制作,如上述“依晓”银饰。一种是找样本脱蜡铸造,还有半手工半翻模的。但只要仿造就有盲点。具体来说,新仿银胎多厚厚粗粗,在放大镜下甚至能看到沙眼。其边缘多棱角,有刮手感,或者人为打磨、磨损不自然。纹饰大多模造而非手工捶揲錾刻,线条僵硬软弱,背面平而模糊,无凹凸手工痕迹。鱼子纹底多铸模而成,粗糙呆板。包浆多人为做旧,各处同色而单调、缺乏层次、凹处无垢,甚至黑锈易脱落。也有不少老银收来时经洗白或佩带,没有了黑锈,但还是有磨损度。仿旧银饰表面几乎没有磨痕,或者有人为、规整、方向一致的磨痕。也有老银饰到首饰店清洗时,被铜刷刷伤,也会出现方向相同的磨痕,仔细鉴别还是能见差异。
  当然上述方法只用于一般鉴别,因为和山西“依晓”水平相当的民间银匠大有人在。如九朝古都洛阳乡间还有早期银器制作技艺传人,秉承唐代旧法,工艺了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他们新仿的银饰流入市场,若非银质和古锈有别,其纹图、刀法、线条、珠点等工艺表现,与唐代遗物基本相似。
  除“依晓”款外,山西新仿还有“平遥”、“兴盛昌”等款字,如“双寿芙蓉花浮雕老银镯”、“福寿暗刻八仙镏金镯”等等。另有“河南开封”等字样仿古银镯,其题材多为松鼠葡萄。有些银镯采用老模新压,加上高超的錾刻和做旧方法,从外形到磨损度、字号无不古韵盎然,非仔细甄别不能辨识。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