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对毛公鼎产生怀疑的?

大学四年级 发布于 2018-01-24 17:36:58 回帖: 25 | 评论: 35 | 查看: -

毛公鼎我没有亲眼见过,只看过图片。更没有闻过、上手摸过。

但从图片上看,我感觉与清末仿制品极为相似。这是我观点,请大家畅所欲言。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等15人 赞同
只看该作者
回帖
1楼
百姓

这个问题太高大上了

2楼
高中三年级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过,不过已经没啥印象了

3楼
研究实习员

毛工鼎是什么鬼?

4楼
小学一年级

逻辑不大对,一般是仿品像原品但不完全一致,你才能捉仿品的虫。你说这个东西像仿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原品像仿品?仿品A像仿品B?这个说不通。
除非用硬科学手段说明制造年代存假,不然我觉得毛公鼎真实性没啥好怀疑的。

楼主
5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4楼 逻辑不大对,一般是仿品像原品但不完全一致,你才能捉仿品的虫。...

文字游戏没意思。来点实际的——

1、毛公鼎字口有崩茬,显然是后刻的,这是很可疑的,其一、周朝的东西应该是字口无崩茬,其二,此鼎外素里花,显然设计上来说是专为此事而铸,而不可能是后刻的。

2、此鼎内壁照片上有密密麻麻的小圆坑剥落,这和当时流行的伪器很像,现在也有这种伪器。

3、此鼎内外皆白银光,理论说是锡,但是这么均匀的锡化,有违科学和常识。

4、此鼎外形直耳、蹄足、耳内实心,实在是像极晚清之后的作品。

…… 请反驳

6楼
小学一年级
引用5楼 文字游戏没意思。来点实际的——1、毛公鼎字口有崩茬,显然是后...

先说在前头,在下才疏学浅,只在学校里念过几年历史,以下都是个人观点。我尽量用严谨的逻辑来推论,尽量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我的观点。如有谬言,还请勿见怪,望不吝斧正。

我不能空口直断说鼎绝对是真是假,但我能结合一些二手证据来进行推论,得出的结论是:“您所提出的这些疑点不足以成为说明毛公鼎是清代仿制品的决定性证据,甚至一部分证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但是,我认同您对其真实性存疑的精神,毕竟我也只接触、学习过二手证据,并无一手资料。在此,我仅反驳您列出的4条论据,而不反驳“对毛公鼎真实性存疑”的论点。

1,我不太理解亲所指的崩茬,暂定义为“字样的周围金属有细小开裂或者皲裂的痕迹”。我想指出的是,我认同亲所说的毛公鼎本身制作之初并不带有崩茬,但我不认为崩茬可以指证它是赝品。

理由一:它可能是由于保存环境不恰当所带来的损伤。

理由二:它可能是由于前人修补不恰当所带来的损伤。

目前历史中,毛公鼎最早进入公众视线是在清代,在此之前的保存情况和归属权无人清楚。试想一件真正的原品在数千年时间里可能经历过多少种复杂的保存环境,由不恰当的保存环境带来的对器物的损伤不可避免。青铜并不是化学性质足够稳定的材料,更不用提由于造型带来的物理上的易损耗性。青铜生锈、崩裂乃至成为碎片都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更不用说小小的崩茬。

其次,它的归属权不明也带来了许多谜团,我们无法确认它是否在数千年时间中经过修补或者修复。也许毛公鼎的损伤远比今日所见要更严重,也许早已有前人用不成熟或者不是最佳的修复手段来对它进行过二次复原。这些举动也许是不利于器物的,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器物本身正品的身份。

2,小圆坑剥落可以参考第一条,但我想补充一下我认为更有可能的解释:在晚清毛公鼎出土后,由于各种时代背景的原因,它可能经历过一小部分“仿赝品”处理,以求保全正品。这涉及到多方势力的秘密角力和手段斡旋,甚至现在有说法认为叶恭绰就曾经制造假鼎以交差。我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心人士对其进行小幅度的“掩盖”来混淆真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3,毛公鼎的部分历史是可查的,毛公鼎的修复历史是相当难以确认的。不说前朝,只说有证据可查的年代。虽说苏氏和陈氏都曾有对其“几近完美”的类似描述,但那个年代毕竟没有高清彩色照片,毛公鼎原状态如何,不太好说。

至于金属均匀表面涂层的技术,越王勾践剑身的铬涂层也许可暂作一例参考。应当说,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和常识都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和常识,古人也许的确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智慧。仅仅用普通人的有局限的科学和常识去推断古人的最顶尖技术,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4,这个实在是让人非常难受的一个论据。自古以来,中华尊古,重器多仿古制。毛公鼎出土虽晚,也不是全国没有一件出土早的青铜器。更何况毛公鼎自出土便声名大噪,引导了一个时代甚至数个时代的审美并不足为怪。

前三点或许存疑,但这最后一点,我觉得纯属无稽之谈。


最后,为亲附上一部分有出处的权威专家撰写的论文和文献,我绝无借人言作威压之意,仅作交流。也许比起我们在这里纸上谈兵,他们经过了科学仪器测量和大量实物比对后所得出的结论,要更令人信服一点。

从毛公鼎的真伪鉴别展望中国古器物学的研究》(上、下) 张世贤

《毛公鼎:国之重器的辗转路》贺越明

《浅析金文书法的演变风格与创作》许华波

 


楼主
7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6楼 先说在前头,在下才疏学浅,只在学校里念过几年历史,以下都是个...

谢谢你认真作答,针对你的回答,我还有进一步的两点疑问:

1、器型是晚清,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把他缩小到一般小鼎的比例(图片大小),来看,器型也是太厚了(口沿和腹部),不符合商周的薄款,这是最致命的作伪证据。另外,照片上的两耳内侧似乎是实心,实物我没见过,如果果真是实心,那必定是赝品无疑。

2、镀层说是站不住脚的,我见过汉朝银镜外镀锡,里面的银像小山丘一样锈蚀出来,突破了锡层,形成类似疣子。也就是说,镀层被破坏后,镀层表面要低于锈蚀表面,这在学术上也叫有根。反观此鼎,小圆坑密密麻麻是凹进去的不说,小圆坑内部的颜色也是银白色,与器表颜色一致。这无论从镀层,还是从包浆上说,都解释不通。只有一个结论,是伪造的外表面。


……请反驳

8楼
小学一年级
引用7楼 谢谢你认真作答,针对你的回答,我还有进一步的两点疑问:1、器...

1,不知亲所说的“商周薄款”是哪里的说法?

私倒是认为,从商至周,鼎的发展趋势是渐渐加厚其壁、增粗其口沿、体型逐渐变小,因为鼎的用途从祭祀转变为赏赐、装饰,它本来是不移动也不使用的,后来变作了要经历运输甚至承受日常赏玩的物件后,它必须做得结实、做得有厚度。

最权威的商代鼎肯定是司母戊鼎,也是绝无仅有的大家伙,相对于巨大的身躯来说,它的鼎壁绝不算厚。但是这家伙是正儿八经的祭器,一诞生就不移动的那种。和后来周代的大克鼎相比,大克鼎的器身也是明显增厚的,因为它也是赏赐。

2,我对化学知识基本一窍不通,这个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亲既然有类似物件类比,想必也是推论。

我仅仅提出逻辑上的质疑:能否确定那是镀层,又能否确定那镀层的性质呢?青铜和银的物理性质会否有所区别呢?即便证明了外表面是伪造的,又能否说明器物本身是伪造的呢?

P.S.多方争夺时期可能对其进行过仿伪处理,这也是一种可能性,但几率多大不好说。


楼主
9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8楼 1,不知亲所说的“商周薄款”是哪里的说法?私倒是认为,从商至...

你的逻辑确实很缜密,针对厚薄问题,我再进一步辩论:

1、与大克鼎和司母戊鼎比较,是不匹配的,因为大克鼎和司母戊鼎均为外花里素,外花是典型的三层雕工,正是因为这些雕工,误认为很厚,其实去掉这些雕工,只留下底层,器型就古朴了,是薄款。反观毛公鼎,是外素里花,里面也只是阴文,可以理解为他看起来的壁厚就是真实的壁厚,他就是厚款,与典型的商周薄款不同。即使到了汉代,青铜器变成了素器,还是薄款的。三代厚,厚在纹饰上,去掉纹饰就一样很薄。

2、青铜器和金银器的锈蚀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时间长短不同。铜器锈蚀几百年与几千年差不了多少,所以宋仿和老三代从锈蚀上无法区分。但是金银器非数千年不能锈蚀,所以唐宋之后的金银器是没有突起的锈迹的。我手头有清末、清中期、清早期或明代的宣德炉,其中清中期以上的,才200年,就已经锈蚀得很突出了,似乎比上古青铜器还要老。因为黄铜不耐锈,青铜耐锈。

10楼

这个问题都可以写论文了

11楼
高中三年级

恕我直言那博物馆里的藏品以此标准应该都是仿制品了。当然展出的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仿制品。

12楼
小学一年级
引用9楼 你的逻辑确实很缜密,针对厚薄问题,我再进一步辩论:1、与大克...

1,我不太能认同亲所谓的“去雕工”式评量壁厚。因为青铜的制作不是我们当代的金银器,不做加法。严格来说,它不能称作“雕”工。不论是失蜡法还是范铸法,它几乎是不可以在原有壁上再【加】太多东西的,我认为花纹也要算入壁厚,而且是以阳面来算,而不是以阴面来算,即直接计算外范和内范的空隙。

另外,就表面积来看,大克鼎的外雕部分,与其说是外雕阳面,不如说是蚀刻得非常深的外刻阴面。

最后,汉代的鼎被赋予了更多的超出祭祀和赏赐的意义,甚至隐约有了攀比炫耀之意,我认为拿汉代鼎反过来推论商周两代的风格是不太恰当的。而且汉代的青铜制作技术突飞猛进,青铜器(不仅限于鼎)器型和风格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商周的传承关系要薄弱些许。

2,这一点……我真的不太懂_(:з」∠)_

姑妄说之,青铜是一种合金,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我个人的臆测,也算是比较牵强的开脱式说法吧。

楼主
13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12楼 1,我不太能认同亲所谓的“去雕工”式评量壁厚。因为青铜的制作...

为什么不讨论去雕工呢?

青铜器传承至今,就是明清的宣德炉和民国的紫砂壶,都有帖条、焊接的工艺,并非一味的铸造。并且三代青铜器是否是铸造,尚有争论。就算出土了坩埚,出土了炉渣,也说明不了三代青铜器就是铸造的。

我根据实物猜测,很有可能是常温下制作的,然后加热硬化的。

比如,真品青铜器的铜质是海绵状的,不是致密的。用铸造怎么解释?

15楼
小学一年级
引用13楼 为什么不讨论去雕工呢?青铜器传承至今,就是明清的宣德炉和民国...

我觉得用明清的工艺去倒推周代的物品毫无意义。

但是您对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提出的疑点,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我仔细想了下,如此庞然大物,完全由整范来制造也不一定合适,也许确实使用了分铸法。尽管阳面的表面积略高,也不能排除这是重工,分铸了大量的大片花纹再贴上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分铸肯定是会留下焊接痕迹的。目前对大型的鼎主流看法还是失辣法,部分突出配件可能是分铸。

无论如何,在没能看清焊接痕迹的情况下,考虑到大克鼎最下沿连接无花纹的底部的壁厚仍旧与花纹阳面齐平,我仍旧坚持不去雕的测量方法。

楼主
16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14楼 神秘人士 我觉得用明清的工艺去倒推周代的物品毫无意义。但是您对青铜器的...

我用肉眼看,大克鼎的底部还是正常的薄款(与器型相对而言)。大克鼎腹部和颈部的纹饰是弧形板(类似蛋糕模子)压制的,我认为是在汞齐常温下压制的。

我的观点就是,青铜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延续,也就是陶器时代的延续,其制作方法与陶器一模一样,只是材料不同。陶器是用陶泥(土+水),青铜器是用汞齐(铜矿+汞),湿的成型后,烧一烧就好了。

我的这个推论可信度比范铸法高,在实物的验证上也能解释所有的疑点,而范铸法、失蜡法等理论都有极大的缺陷,很多问题是解释不了的。

17楼
小学一年级
引用16楼 我用肉眼看,大克鼎的底部还是正常的薄款(与器型相对而言)。大...

真没想到关于腹壁厚度的问题,最后竟然牵扯到了三代青铜的制作方法问题……

您所提出的常温压制再烧制,这个说法可是几乎完全颠覆了学界对于青铜器制作的绝对主流看法。

我目前所有的论据都来自学界主流看法,您要这么想,我几乎是无法辩驳了。因为无言以对(并不含恶意情绪,只是如字面意思描述),我可能不再回帖,请勿见怪。

18楼
博士后

学术问题,没研究不说话

楼主
19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17楼 真没想到关于腹壁厚度的问题,最后竟然牵扯到了三代青铜的制作方...
没关系,就是畅所欲言。我也是从范铸法、失蜡法的阴影下走出来的,才建立了自己的方法和理论。范铸法和失蜡法解释不了的现象太多了,我无法服从他们的指引,必须舍弃,另寻出路。也不是我不尊重先贤。确实无法用于实战。
20楼
博士

传说中的大牛🐮~
我就看看你们都在说什么天书?什么东东啊?😏

楼主
21楼
大学四年级
引用15楼 我觉得用明清的工艺去倒推周代的物品毫无意义。但是您对青铜器的...
其实民国宣德炉,不少就是焊接的,有一些能发现焊接的痕迹,有一些发现不了。这牵扯到焊接是否与主体材料一致。如果不一致,痕迹明显,如果一致,就没有痕迹。所以,这又反证了三代青铜器是用汞齐的,而且焊接的材料与主体材料是一致的。而非什么分铸再合铸,其实合铸也可以理解为焊接,和合铸的话,想象一下,范线会有三条以上,而非事实上的一条。所以推翻
22楼
大学二年级 珍珠控

居然看完了,而且觉得内容很有趣

楼主
23楼
大学四年级
我对铸造说还有一点批判:假如三代能冶铜(一两千度高温),那为何冶铁技术在汉朝才出现?三代之前古人已经学会用还原法还原锡了,难道就不会还原铁吗?简直是谬论!你想想是不是?
24楼
研究生二年级
毛公鼎应该靠谱的,去台湾时候欣赏过,不过也只是透过玻璃。前段时间拍卖的日本回流的那个青铜盘倒觉得不靠谱。
25楼
研究生二年级
仿品是仿真品所以称为仿品,并不能说真品有仿品的特点就说真品有疑问。
27楼
三级教授 天尊
引用2楼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过,不过已经没啥印象了
不懂这些